文字作者名称/(竞芳)
余生也晚,对于陈寅格,只能从书中认识、感知、敬仰。
读陆键东的《陈寅恪的最后20年》,深深地折服一位学人在学问上的非凡造诣以及在人格操守上的高风亮节。
1949年是一个分水岭,江山易主,已是铁板钉钉。在黑与白、光明与黑暗的抉择中,大批做学问的人,走到了人生的分水岭。何去?何从?是随波逐流,还是不改初衷?
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这是一个重新剖心的抉择。
一边,是分崩离析的溃军;一边,是纷纷南渡的学人。乱世,让人迷茫,在纷乱中,有的人找到了新的起点,有的人迷失了自己。
胡适、梅贻琦、吴宓、陈寅恪等一干文化界的巨擘,在这滚滚洪流中,对生命实践、对人生的阐释,也随着他们的足迹,大白于天下。
陈寅恪南下了。离开了魂牵梦萦的清华园。他,走进了滚滚的时代潮流中。
他没有如他的挚友王国维那样,以死殉节,也没有如胡适、梅贻琦那样,被“抢运”去台。
他,走到了中国的南方——广州。
岭南的春天,较之北国,更易让这位颠沛流离的老人安心下来。
一位在学术上卓尔不群的泰斗,在时代的洪流中,沉静了下来。他选择了逆新,他选择了重光。
在这里,他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20年,在这里,他一如既往地钻研学问,尽管双目已失明;在这里,他矢志不渝地奉行着他的人生信条——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这20年中,由于他精湛而广博的学问,屡屡受到当政者的青睐。但老人始终不为所动不愿违心。
在新政者力邀其再度北上时,老人提出的要求让上层三缄其口。在思想体系上,老人仍不愿归心而保持自己独立之人格。
历代学有素养之人,均有其狂其傲之孤性。非但陈氏如此,类此性格者,比比皆是。孔丘周游列国,何尝不想将自己宏伟构想付之于现实?竹林七贤佯狂山林,只为个中心意难以抒展。
由此想到另一位学人,朱季海,章太炎的门生。此公隐逸苏州六十载,不为名不为利,安于淡泊甘于清贫。当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向其抛出橄榄枝邀其出山时,朱氏提出的三条要求让南大校长哑然无语。然学人终究是学人,他不改节操不改初衷不易风骨。
不易风骨,在陈寅恪身上,无一不得到了印证。他用20年的暮年岁月,始终如一地奉行着他独立的风骨。
当万众景仰、万民欢呼时,他,不为所动,只潜心于自己的学术研究。当一场浩劫排山倒海般袭来时,他,亦不为动,仍醉心于自己的精神王国之中。
多少显要,多少名流,过访他,赞誉他,他视若浮云。不阿权贵不媚世俗,这股清流,纵贯了他一生。
“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出身于世家子弟的陈寅恪,综其一生,都践行了这一点。
在那人人追逐潮流的岁月里,老人却独辟蹊径,将目光投向清代钱塘人氏陈端生的弹词上。不为人所重不为人所好的弹词,倒成了陈寅恪的关注。《论再生缘》的成稿,无疑是其日日夜夜的心血凝结。
而他,在那不平凡的岁月里,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为一个出身青楼的妓女开篇立传,真让那个时代,瞠目结舌。
《柳如是别传》,敢为一个出身卑微的青楼女子作传,去求证,去考据,是如柳氏一般,宁折不弯于当世?
后人,只能如高山仰止般,景仰这位前辈。
中国文化浩如烟海的山峰上,陈寅恪,是一座仰之弥高的山峰。
作者简介:笔名,文与时光同墨,性别:女,自由职业者,当代青年文学爱好者,喜欢看阅读、写文码字,坚持品读学习,认真进行文学创作。面对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心中充满激情,拿起笔抒发对祖国的热爱,歌颂美好的生活;热爱诗歌、酷爱文艺、喜爱钻研文学和诗词、历史、国学、新传统文化等,依心写作,用情发声,喜欢用淡淡的唯美文字,书写心中的万丈柔情和一米阳光,不为所求,只想把创作当成奋斗的目标,喜欢在文字中寻找乐趣,用笔传播善良,用情感感悟故事。用一颗赤诚的心感知人间的真爱,用浪漫的情怀品味多彩的人生,用灼热的观点启迪思想,用温暖的文字抚慰心灵,用指尖的舞蹈记载生命中的喜怒哀乐,喜欢用心感受生命、用灵魂说话,让空间传递那份真情与牵念,寻觅、发现并传播生命中的阳光,在文字里修行,将内心的风景化作成一座文字花园,用笔墨点缀生活,抒写心声,传递正能量,描绘心中各种世界,让笔墨渲染出一种独特的馨香,喜欢随性记录,用文字温心、用最好的文字,留存最美的时光。偶有散文、诗歌发表。崇尚原创文字,以温润之姿抵达读者的内心,一起铭记这世间的感动与美好。创作的座右铭:读好书、会好友,与文字同行:勤学习、勤思考、勤写作,查字典,用自己心中所感悟的,所想象的创造出很多属于自己的文字作品。
我的品性:内心纯净美好、心中有爱、温婉善良、修心养性、陶治情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正义阳光、保持热爱、努力上进、满怀善意、爱憎分明、明辨是非、自信、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热情,勤奋。为人处事的方式是以用心对待感情,因为内心是生命中最美的模样。向光而行,向善而生、向美而歌、向暖而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