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到无人机,很多人想到的都是酷酷的航拍。但是,谁能想到早已有人将它应用于农业。
听到这故事的时候给了我很大的触,因为既是感叹它的商业创新,又感叹其背后的思维对年轻律师的执业,何尝不是一种教科书式的启示。
先讲下农业无人机的故事。其实说到无人机,我们已不陌生。几年前国外亚马逊用无人机送快递的新闻就冲击过我们的观念。人们几乎条件反射地想到它将取代现在的快递员,造成大面积地失业。
但时至今日,人们的担忧并没有实现。国内无人机送快递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怕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它面临两个问题:一是空中通行管制,二是人为截取无人机。
目前国内的无人机主要还是应用于航拍,而深圳的大疆科技公司就是这领域的龙头。这对其他无人机生产企业来说,要想竞争过大疆科技公司是件极具挑战之事。

但是,广州一家叫极飞的无人机生产企业却另辟独蹊径,将无人应用于农业上,并且初获成功。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发现新疆种植棉花的农民将装有落叶剂的瓶子挂在无人机上,然后操纵无人机给棉花施加农药。
这让他们看到了将无人机广泛应用的市场。为此他们深入农田,倾诉农民的意见,不断改装无人机,让它能更好装入和喷洒农药。其中就包括计算农药的喷洒面积,和无人机掉落后的定位系统等。
后面他们又把生产出来的无人机卖给了专门帮人喷洒农药的农民,并培训他们如何使用。
在这故事中,何帆老师帮我们总结了一条经验:应用技术创新一定要找到应用场景才能落地。
作为一名小律匠,我从中看到的是后来者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避开行业领先者。
年轻律师作为律师行业的后来者,生存环境其实是很恶劣和残酷的。在大城市中执业,面临大律所、成名律师的业务碾压。在小城市中执业,又面临那些人脉广、经验丰富律师的业务垄断(近乎垄断)。很多律师最终只能转行去,有的去企业做法务,有的考公务,有的成为授薪律师等。

面临如此现状,作为行业新人,我们是不是可以借鉴极飞公司生产农业无人机的故事,探索自己的市场定位呢?
是不是可以把那些大律师老律师们不屑于做的麻烦业务捡起来做呢?
比方说,某个行业的法律服务。据我所知,珠宝行业的很多法律问题就一直没法得到真正有效地解决。珠宝圈中的熟人生意,导致常常没签合同、送货单不规范、收货人没有正式的授权文件。还有让人头痛的版权侵权,却一直无法及时有效地维权。
如果年轻律师能够用心钻研,了解和熟悉行业,发现行业弊病,探索到用法律解决的方法。那时,一定不愁没业务。
另外,在进行法律服务时是不是可以进行一些创新?如在用法律专业技能解决客户问题时,增强客户的服务体验。
比如主动消除信息不对称,提升客户的知情权和参与度。像把服务内容当作一个项目来完成,告诉客户服务过程和进度,甚至服务标准,让客户检验我们的服务成果。
又比方说,提升服务效率,让客户的要求一经发出就收到回应,快速完成客户的法律委托事项。像以往四个小时才能审完一份合同,能不能两个小时内审完。
以上思考,代表我的观点:作为行业后来者,年轻律师既要苦练专业技能,又要做一名服务创新者。最后,一切创新必须贴近自己服务的业务领域,别到头来空有屠龙术世间已无龙。
(PS:推荐这本书,你看到主流外正在发生又有意义的变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