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职场金字塔有三种人:
金字塔最下方,是老板下个命令动一下,只能做简单的执行者:
第二层,是老板下指令后会主动理解老板的意图,把任务完成得很漂亮,很适合做管理中层;
第三种,也是金字塔顶端,能贴心的为老板想在前面,对老板的指令理解到位,彼此默契信任。这样的人才往往可以管理高层。
我自认为最多只能算作第二层,但也常常掉入陷阱而不自知。
比如,如何搞清楚老板的意图,是直接去问老板的指令是什么意思嘛?
看起来这个问题是有点蠢,但前不久我就做了这种“蠢事”…
我发了一条宣传课程的朋友圈,老板却要求撤回重发,因为里面含有“首发”两个字不适合,
我在微信里问了一句:“这个有什么问题吗?”
结果老板直接回复说:“问题很大,可以不跟你解读吗?执行就行!有些安排,执行是最高效的!”
当下我内心的OS是,我的本意是想了解老板的意图,以后才能更理解老板顾虑的方面。
这么小的一个问题,其实一句话就能沟通清楚的,至于要这样上纲上线嘛。
巧合的是,第二天刚好看到琼如老师关于职场态度的分享,站在更高的视角,顿时恍然大悟:
❤如果他是领导,你是以他的治国需求帮他工作的員工。那么他作出决定之后,是屬下要去反复透过老板的决定喜好,揣摩理解上意。
❤就像古时候的皇帝下詔令后,是否要一一回应解释为什么?不采用的理由是什么?他的内心活动在想什么?[吃瓜]
❤站在职场的升遷智慧来说,老板下的旨意,立刻不解的要求解释,那意味着~
👉你跟老板很不熟,想要老板立刻给你一个正确答案,而不是保持不断观察靠近的虚心。
👉或者,我们可以再进一步内覌自问~[机智]当我们在反问的时候,是真心想了解?还是带有抵抗、頂嘴、不服气的质问?
内心的起点不同,决定了互动的下埸,也决定自己在职场的未来成就高度。
总之~
"问",是很重要的
关键是问的当下是什么场景?自己是什么身份?自己的存心是什么?
逐一对照检视自己,迅速发现几个问题:
1.错位 VS 换位
站在君臣关系,老板没有任何义务向下属解释。
不是我们去要求老板应该是有怎样的沟通习惯,怎样的做事风格,
而是去理解原来老板是怎样的沟通习惯,怎样的做事风格…
比如老板已经多次强调,自己不喜欢远距沟通的方式,喜欢当面沟通,
我却依然在微信里问为什么?实属不长眼。
尤其是微信的文字没有表情,此时回头看我的问句,我以为是积极靠近老板的意图,
可是别人看起来也许是挑衅的质问,此时我真是要庆幸我老板的大度。
2.自我角度 VS 别人的角度
如果只站在自己的角度,会觉得一切皆合理。
“一个小小的问题,为何不能一句解释清楚?”
可是老板的角度呢?最近的鸭梨山大,内忧外患的夹击,多头烧的分身乏术…
老板会觉得”我都那么忙,那么累,为何一个小小的问题,还要浪费我的时间解释清楚?”
3.自以为是 VS 虚心谦下
看似反问是虚心了解,可是仔细回看自己的起心动念:
如果已经觉得自己没做错,有理由,就会先解释,内心已经有抵抗;
但如果是真的虚心想要了解,一定会马上先照做,口气态度也会大不同
4.不用心脑 VS 主动思考
无论是何种大小问题,直接去问,确实只能自曝其短——完全没有用脑:
要么是在反抗质疑,要么是想要标准答案。
所以再复盘这件小事:
如果是微信沟通,先照做,等见面看老板有空时,再沟通对这件事的看法。
不是直接问为什么,比如可以说:
“那天您让我删掉重发,是不是顾虑到我们并不是这个课程的开发者,图片案例也是借用别人的。
所以避免这种争议性的字眼。还是老板考虑周全,我都完全没有想到!”
如果你理解是对的,老板会欣慰你了解她;
如果你理解有偏差,这时候老板刚好得闲,或许会告诉你缘由。
虽然只是小小职场插曲,见微知著,也看到平时职场中做人做事的盲点。
在每一件小事上优化,校正自己的惯性,调伏自己的傲慢,才能真正的往职场的金字塔进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