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与利

作者: 对生活的思考 | 来源:发表于2022-09-13 12:02 被阅读0次

    所谓名,即名声、面子、尊严、名誉、声望,通俗来说,就是别人对你的评价,别人对你的看法,以及别人喜欢你还是讨厌你,拥戴你还是反对你。而我们常常听到的虚荣心、攀比心、嫉妒心,都是从名这个源头生出来的。之所以虚荣、攀比、嫉妒,其目的,不就是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获得别人的尊重,羡慕、重视甚至是崇拜和仰视吗?

    所谓利,就是帮助你实现生存和幸福这两个终极目标的一切资源、条件、环境、人脉、力量、精力、能量、时间、物质,以及一切无形的资产。

    名利二者,是帮助我们实现生存和幸福(即生存得更好)这两个人生终极目标的途径。所以但凡活得好的,人生畅快的,几乎都是名利之徒,就算他自己不是,他身边也一定有人在帮他争夺生存的资源。

    名利二者,是互相成就对方的——你有了好名声,别人对你的评价高,就会为你提供利益,带给你价值,这个时候名声就生出了利益;而当你的利益足够多,并且不断的为别人提供时,别人得到的帮助越多,你的名声和口碑就会越来越好,这个时候你所拥有的利益就帮助你成就了名声。当名利二者兼而有之,你得到的利益和名声也会越来越多,取得的成就也就越来越大,也就生存得越来越好。

    想想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就是利,而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就是名。名是奢侈的,是建立在利上面才能实现的。当你有了足够的能力去争取到利,并且能够把你的利分享给别人时,你才能享受面子和尊严这种奢侈的东西,别人也才瞧得起你。什么是自我实现需求?就是,我对于别人来说,重要性如何,我带给别人的积极影响有多大,我在别人心里的正面形象究竟有多光辉,我对这个社会起到了什么作用,我对群体的贡献究竟有多大,别人有多认可我、崇拜我、仰视我,把我当成像神那样伟大,而这伟大的程度究竟有多少,这是名的最高级别。

    我们经常看到古代那些上层人士和知识分子阶段更加重视自己的名声,而较为轻视利益,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就是因为名是建立于利上面的。当人享受到了名带来的快感,以及权力带来的那种自己至高无上说一不二的快感的时候,就不会觉得利宝贵。而当自己名誉受损,就觉得自己整个人被社会全盘否定,被人人当成了过街老鼠,觉得自己即使得到了利,活着也没什么意义,所以宁愿死也要保全自己的名声。这就是为什么古代有些人宁愿求死也要对君主忠诚,不愿意背叛使自己名誉受损的原因。没有人喜欢被千夫所指,被世人唾骂,被历史记载下自己的负面形象,被后人戳脊梁骨。这可以说是古代君主为了实现自己利益最大化而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教育、变法和各种政策来改变国民性格,从而形成的东亚社会特有的害怕被别人说闲话、被别人指指点点的国民性格。正是群众有了这样的性格,才能让那些人不敢背叛自己,这样君主才能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世人讨厌名利之徒,不过是因为名利之徒会成为自己的竞争者,和自己抢夺利益,而自己又没有那个能力帮助自己抢到足够多的利益,害怕自己连维持生存的基本利益都被抢走;另一个原因是,自己的资源不足以和别人进行价值交换,那些利益多的人不会选择自己,因为对于利益多的人来说是一种亏本的买卖,所以自己就得不到更多的利益。就像男人骂拜金的女人,而女人骂长得漂亮的是绿茶婊一样,不过是因为自己竞争不过这些角色,自己的利益会抢走罢了。而对于这些人来说,想要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解决方案一是降低竞争者的抢夺利益的能力和智慧,解决方案二是让那些和自己进行利益交换的角色的资源减少,来破坏他们和其他竞争者的利益交换,从而只能选择自己,解决方案三是骂他们是名利之徒,骂他们拜金物质,骂他们绿茶,解决方案四是提高自己的能力让自己变得更有竞争力,增多自己的资源来让资源多的人和自己进行利益交换,显然解决方案三门槛最低,最不需要能力,最能短期内快速的让这些人找到心理平衡,将自己的不如意的原因归咎于名利之徒和别人攀附权贵,这样就可以减轻自己的挫败感,为自己找到一个理由来为自己的无能开脱,这是一种很典型的弱者思维——凡事不去想怎么解决问题来让自己达成心愿,而是让自己陷于负面情绪中,不断的找自己的合理性,别人的不合理之处,满足这种虚无缥缈的快感,然后越想越生气,越来越觉得社会不公,社会风气有问题。这样做除了让自己不舒服,让自己的能力得不到提升,遇到困难先想着逃避和埋怨,而不去积极的解决问题,是不会有成长的。因此,让他们成为弱者的不是这些种种不公,种种限制,而是他们的弱者思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名与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gxho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