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关键词:在比较重中体味作者的幽深·庸雍淡定,以理节情
1、序言的内容多半是交代该书的写作缘由、内容和特点。但阅读王羲之的这篇序,会发现作者除了开头和末尾交代了相关序的内容,中间主要是在抒发自己的块垒。
2、教学的点主要集中在情感的变化,由乐到痛到悲,然后逐一分析。这些情感的变化的原因主要也是由对自然的热爱到生命的无常短暂再到世代人们都无法摆脱生死的轮回。
3.这算是散文吧,记得之前王荣生教授要求我们读散文主要读作者细微个人的情感表达,那么这样一来,教学的点也应该没有抓错吧。
4.孙教授分析的重点在于王羲之的情感的背后是理性的节制,他看到的不是表面的情感,而是看到这些情感的表达都十分地节制,从而得出其高雅淡定的文风。实在厉害。当然,教授说这也是通过对比才分析出来的,单单读其实不容易发现。我想,孙教授的解读才真正地贯彻了王教授所说的品细微之处得幽深之情吧。
5.对景观的描述,是概括的描述,不带走精致细节的描绘。教授用之与孙绰的描述对比,可以体会到王羲之文字的质朴,情绪的节制。这种高雅的风格在与同类文章相比后,就不难感知其潇洒了。
6.聚会在石崇笔下是隆重盛大的,而王羲之则追求的是情调自如,自在从容。他点出“畅叙幽情”,幽字表明其不在乎外在场景的宏大,也不在乎内在情绪的强烈,而是深邃的、自如的雅致。
7.王羲之的幽情显示更为深邃的矛盾。
(1)一是信可乐也,快然自足,另一方面则是这一切都不永恒。终期于尽,岂不痛哉?
(2)接着他站在时间的高度上俯视前面生与死的矛盾,认为等同生死是虚诞的。
(3)并且得出更加深刻的概括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生命是欢乐成为陈迹,不管古人今人还是后人凡是人都逃不脱的大限。
同时也不是理性到冷峻的程度,作为艺术家还是发出了“悲夫”的慨叹。
(4)思想上做正面总结,集结聚会诗文的目的是为了未来。他们读到我的文章也会“亦将有感于斯文也”。这是文章的义卖的高潮,其特点具有哲理性的概括,又有情感的抒发,可谓情理交融,对这个哲理并不言明,对情感也只是点到为止,理性显然节制者情感。(此时宝贝凑近我叫我妈妈)。
8.文风的简洁联系着人品的高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