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为圆。”当美好喜乐的事情发生,我们会情绪高涨,感到开心兴奋。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当只身漂泊在外,我们容易感到孤独落寞和对故乡的思念。
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物,不同的场景下,我们会呈现不同的情绪状态,或喜或悲,或怒或惧,或忧或乐......
(一)
表面上,我们以为情绪是因为某些人、事、物出现才会产生。其实不然,外在的人、事、物只是诱因,内心深处的信念和认知才是引发情绪的决定因素。
场景一:
“都是你害我变成现在这样子!”受害者小A很容易把自己的愤怒、生气等怪罪给他人。
表面上看,是他人的行为引发了小A的负面情绪,实际上是小A的信念里把他人满足自己的需求当做理所当然,当外部无法满足时,并触发了ta不满的情绪。
场景二:
“又要连续出差一个月,好不爽啊!”接到上级领导的工作安排,小B无奈地抱怨。
出差为何会引发小B不爽的情绪,原因并非在于出差本身,而在于小B的认知里觉得出差是一件苦差事。
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例子,情绪的来源并非外部事物,而是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和信念反应所致。
(二)
当我们被某种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困扰时,可以尝试适度停下来,和内心深处的自己对话,用反思或冥想的方式解析自己情绪背后的认知和信念。管理好自己的信念和认知,也就能从根本上更好管理我们的情绪。
在《好好学习》一书中,作者非常推崇的一个习惯是——反思,当我们对所发生的事或情绪,不仅仅停留在过程层面的回顾,而是更加深入思考背后的假设、认知和信念,我们能更深层次发现自己的问题。
遇到情绪泛滥时,我们可以尝试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我会产生这样的情绪?情绪背后我是怎么认知这件事情?为什么同样的事情我会有情绪而其他人不会?我需要在哪些方面调整自己的认知?
(三)
当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情绪的真正来源,我们也就知道如何从根本上更好管理我们的情绪。情绪管理的本质不在于情绪本身,而在于认知管理。调整我们对人、对事、对物的固有认知,我们也就能够更好驾驭对外部事物的反应。
记得有朋友曾经分享过,“当一个人能够深刻体会欢喜、痛苦、哀愁等情绪,这是一件特别可贵的事儿!”的确,情绪是我们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情绪是我们真实自我的反映,情绪教导我们在经历中该有所学习有所收获。
借助情绪,我们能够更好认识真实的自己,可以更好进行自我完善,让自我的内心变得更加丰富、包容和强大。
接纳真实的情绪,接纳真实的自己。
知道情绪从哪来,也就更好知道自我从哪来,从而更好实现情绪管理和自我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