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修订后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把原属于第一学段的对默读的要求“做到不出声,不指读”放在了第二学段,只是提出了“学习默读”的要求,这说明 “不出声,不指读”对低年级学段的孩子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默读,顾名思义就是不出声的阅读。因为默读只用眼看,不用口读,省去了发出声音的时间。所以默读的速度比朗读快,便于集中精力去思考,能加快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默读训练中,朗读是默读的前提,是默读的基础。要想提高默读的质量,必须循序渐进,做到朗读与默读的紧密配合。
低年级的同学好动不好静,注意力容易转移,看字的能力和思维的能力都比较差,不习惯静下来读书。因此,在低年级教学中,朗读是主要的,默读的比重较小。学生在具备一定朗读能力的同时也就具备了默读的基础,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默读的时间要相适应地增加,朗读和默读还可以交替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先朗读再默读,可以促使学生由理解进入感受的境界。指导学生默读,可尝试运用以下方法:
第一,引读法。由于低年级刚开始练习默读,可以由教师轻声慢读,引导学生看课文,因为小学生的默读速度比较慢,教师引读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文上去,训练他们逐字逐句地去看,逐步养成认真默读的习惯,避免出现“漫不经心,走马观花”的现象。
第二,标画法。教给学生看书的方法,对提高默读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默读主要是用眼和脑,默读能力的强弱,就表现在眼睛看得快还是慢,脑子动得快还是慢。默读必须有目的地进行。布置默读之前,一定要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或布置相应的作业。或标画词语,或画出问题的答案,总而言之,要做到一边读一边想,把默读和思考结合起来。为了帮助学生逐渐形成默读能力,教师可用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默读思考、默读后提出疑难问题等办法加以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一边读,一边想,逐步做到在读的同时知道想什么和怎么想。这样才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其积极性,默读的质量才能不断提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