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2533449/d65158cfc557220e.gif)
昨天进行了假期里最后一场公益讲座。来的人不多,他们的孩子分散在开发区的各个学校。大家面对的情况各不相同,但都是非常关心孩子成长的那种。因此气氛比较热烈,相处也很和谐。对问题的讨论也比较充分。一个小时的内容结束的时候还一个个意犹未尽。期间的几个片段还是挺耐人寻味的。
A女士是最早来的,她热情的和我打招呼,我们进行了简短的交流。她好像早就听说过我。我们有一句没一句地交谈着,别的家长一来,她就赶紧去搬桌子、排座位了。排好之后,她就坐在了最后一排,离我最远,但正对着我的位置。整个讲座,她始终听得比较专心,目光几乎没离开过。另外,她还偶尔想着给我拍照。
其他家长陆续到来,女士们来了就把我围在了中间,有的马上说起了自己的孩子。互相之间还开起了玩笑。几名男士则都选择了侧面的位置,他们坐的地方,一方面能看到全场的情况,一方面又和大家紧密团结,是那种保持着冷眼旁观心态的融入。
最后一位男士是带孩子一起来的,这全场唯一的宝贝,来了就被众星捧月般簇拥到了中间。
讲座开始了,所有人都听得很专注,讨论比较热烈,各种问题也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交流。状况出现在了活动环节。为了让大家体验交流的过程,安排了对话环节。在我提出请家长上台练习的时候,全场瞬间凝固,虽然实际上个个训练有素,但犹豫了一会儿,还是没有一个敢冒险的。抢着表达的就是小朋友。也好!正好进行一下亲子沟通演练。对话开始了。“家长随意说一句话,孩子重复”本来是一个很简单的练习,她们做了三次才完成。第一次做成了对话。第二次进入状态。妈妈说的是“孩子,你听得真专心。”孩子反应敏捷,回应到“妈妈,你听得真专心!”一个游戏,一次活动而已,孩子大概想轻松愉快地大显身手呢。结果焦虑的母亲执着于控制和改变孩子,居然每句话都是处心积虑、刻意的“教育”!孩子的反应堪称完美,你“鼓励”我,我也用你的方式“鼓励”你。练习活生生变成了“作秀”,秀出了母亲的焦虑和强势。或许对好强的母亲来说,面子才是她内心最大的需求吧。“请你们听清要求:妈妈随意说一句话,孩子原样重复。”我提醒到。很明显,孩子听懂了我的提醒,而他的母亲没听懂。“你刚才坐的真端正。”“你刚才坐的真端正。”呵!家长悟性高,现学现用,这就学会强化好行为了。可惜只是配合活动,诚意不那么够,看上去孩子没体会到被赞美的喜悦,倒学了个表扬鼓励的手段。不得不说,这对母子尽力了,除了完成活动,还完美地实现了焦虑情绪的传递。“一个人是不可能改变另一个人的,除非他自己改。”“这个年龄的男孩子,动作思维阶段还没结束,何况他一直在自己努力调整和进步,假以时日,自己就会好转”她明明知道这个道理,怎么还去强化问题,制造焦虑呢。或许这焦虑是她维系母子关系的唯一手段和方式?除此之外她其实不知道怎么爱孩子?
接下来的一组是两位优秀家长的配合,看得出她们悟性很高,既领会了我的意思,也能大方的表达自己。
值得一提的还是那位小朋友,他后半场努力保持着形象。听到有趣的地方他会情不自禁得手舞足蹈,听不懂就端正地坐好。整场都很配合。本以为他会受到表扬呢,结果他的妈妈一直对他曾经晃椅子耿耿于怀,还脑补出他在学校晃凳子的“罪状”。一个多小时的课程,孩子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努力自律,怎么这么多的好,她都看不见,只盯着好动不停地说呢。“想要什么就关注什么,关注什么,就表扬什么!对不符合目标要求的行为采取漠视态度。”看来这一点还说明的还不够,家长被焦虑裹挟着火烧一样难熬,不做点什么干扰孩子就难受,不得不说,这看似简单的方法,实施起来真难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