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效应

作者: 晴耕雨读日落而息 | 来源:发表于2018-02-20 19:03 被阅读310次

    《马太福音》25章29节:“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个就叫做马太效应。

    这个春节奔赴先生乡下亲戚家拜年,内陆十八线农村,看见亲戚家的小孩身穿冒牌的运动品牌,手拿大把垃圾食品,动不动撕心裂肺痛哭,村里的爷爷奶奶和南方打工回家的爸爸妈妈齐上阵各种哄。

    打了几个电话给朋友们拜年,其中一位已经带着孩子开始工作,他是集团公司的继承人典型的富二代。他说我最怕孩子败家,不是舍不得钱,是怕钱把他们废了。

    我看村里亲戚家这孩子大抵就是要废了……先生大姐夫这样的传奇怕是再难演绎,大姐夫家里赤贫,据说是他们村最贫穷的家庭,他发奋图强考了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大学期间自力更生养活自己也赚出了二弟的大学学费,后来二弟同样的方式供出了小弟。如今兄弟三个两个企业家,一个科研单位工薪族。大姐夫当年来先生家提亲,拿不出什么像样的礼品,先生家是小城里有名的书香名第,公公看姐姐心意已决,彩礼一分未要还送了不少嫁妆。公公至今说寒门方出贵子。

    我看这样的说法已经不切实际了。过去的几十年是不太正常,各种文化运动持续近二十年,恢复高考让很多勤奋吃苦的城市人或者农村人进入象牙塔,走向比较高的阶层,改革开放那些年勇者胜,阶层是流动的,而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阶层基本固化,或者说这个社会其实正常了,从古至今什么时候不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人类的贫富差距和阶层分化什么时候被消灭过?除了一些极端的事件外。马太效应一直是真正切切存在我们身边。

    之前老师为两位本科生写过推荐信,分别被哈佛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最近还在和斯坦福面试)全奖录取。两个小孩都是家教良好,父母更是善于规划,被哈佛录取的女孩就是家长特意放弃北大清华送到先生学校,打定主意做鸡头不做凤尾(先生看不到否则一定不同意他们比清华北大差呵呵)在食堂偶遇过一次,小女孩落落大方和我们打招呼,还和我主动聊了几句。至于男孩更是人情练达,下面是他发我先生的一条微信。

    马太效应

    拿我先生这个学校举例子,自主录取,不是每个省份都招生,校园开放日则需要家长带着孩子前来。最后的录取也需要学生的自我陈述,以及各种奖项和经历证明上传。我那时候看先生审这些材料就感慨乡下的孩子恐怕什么是个人陈述都不一定清楚,除了奥赛又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比赛和经历。什么机器人大赛,什么非洲志愿者,什么家里爷爷是名校老教授言传身教,仿佛是另一个世界的故事。所以我一直是个高考支持者,什么自主录取什么校长推荐都太不适合农村的小孩子。

    但这个社会终究回到“从来就是那样”的轨道,如果没有在过去的偏离里抓住机会,那么未来就很难很难。“没有的,连他所有也要夺过来”,多么现实多么残酷。

    为人父母如果贫穷如果没学历是不是就没有了为孩子谋划的机会,也不尽然。今天送我们上火车的师傅已经算是熟人,一直给我们低价而且每次都是卸放行李主动积极,直到今天他提到他孩子高二了,马上上大学。他主动接送一些出去小城发展的人就是为孩子多积累点人脉。多么智慧多么伟大的父亲。

    记得大学有位高几届的学长去了澳门工作,因为懂法律还懂葡萄牙语,几乎是当时最稀缺的人才。他的父母就是算好回归,算好了需求,步步为营设计了孩子的出路。我不知道这位学长是否喜欢法学或者葡萄牙语但是终究走上了一条不太差的道路。

    历史洪流谁人能抗拒但是顺应潮流总有人做得到。这样至少所拥有的一点点,不会被夺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d142469bf6dc:各种特质都是习惯,大部分习惯又来自于家庭的代际传递。教育改变阶层诚不欺人啊。

      本文标题:马太效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hbg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