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换手机了,有了借口再重新倒腾手机数据了,包括整理手机通讯录和微信通讯录。虽然每个通讯录里名单都很长,但是真正能算得上朋友的人不多,知心朋友就更少了。
因为性格的原因,我从小朋友就不多,既不会来事,也不怎么会说话,和朋友相处也是平淡如水,没有多么难忘的记忆,加上自己记性不好,很多美好过往说实话也记不住多少。虽然我也认为只要认定对方是自己值得交的朋友,就要为朋友两肋插刀、在所不辞,无话不谈、坦诚相待。
然而凡夫俗子们的友谊即使再坚固恐怕也抵不过空间地理上的相隔万里,朋友之间无法见面,而我又不是那种经常主动打电话的人,于是,这么多年来的好朋友都在慢慢流失,深感遗憾却也无可奈何。
最近看了复旦大学陈果老师的书,她对朋友之间的关系解读得相当深刻,令我印象深刻而又感同身受。从她的文字中我明白过来,这并不是我的问题,出现这种局面是再正常不过的了,那种朋友很多的社牛,如果要细数真正的朋友,恐怕也会紧张到脑门冒汗。和我一样的人也许才是大多数。
陈老师说朋友很少是一见如故者,因为心灵的亲近、精神的契合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磨合,需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处久了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格和品性,方能看出是否对你的脾气,是否聊得来谈得拢,这往往是成为真朋友的必经之路。反观我自己,在人生的不同时期,都有过真心朋友,也是经过我的多次验证后才选择一直相处的朋友,可最后因为大家各奔东西,从此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空间距离的遥远导致了友谊经受重大考验,渐渐地,大家越来越少共同话题,陌生感愈加强烈,最终成了通讯录里最熟悉的陌生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再去和新认识的一些朋友培养感情,让关系更进一步。如此一来,那种可遇不可求的心灵伙伴就真的越来越少了。
真正的好朋友不多,遇上了就该抓住不放,好好珍惜。
不过,陈老师还说朋友不是我们的精神避难所,不能不假思索地将自己无法承受的哀怨情绪一股脑地向朋友宣泄,也不管他们是否愿意、生活处境如何,都要他们与我们分担忧愁。
这句话一语中的地道出了我和磊的关系。我俩是校友,不在同一个系同一个班,结缘于篮球课上。投缘加聊得来,我和她就成了好朋友,自从毕业之后,18年来就见过两次,但是我们在微信上一直有联系,比和我同吃同住四年的同班同学关系还要好。当然也不是隔三岔五就要聊几句,而是有事才会现身的那种。我很享受和她的这种关系,我相信她也和我一样。
正因为朋友过于珍贵,所以我们才不愿意用自己的烦恼让朋友烦恼,也不愿意因自己的悲伤让朋友悲伤,我和磊之间就是这样的,报喜不报忧,微信语音说重点,绝不废话,大家都忙;谁有开心事了一张照片发过去便好,无须多言;需要帮忙了也不用拐弯抹角,直截了当地问你O不OK?
她说我俩是比亲戚还亲的关系。
我说好朋友可以不在你身边,但是一定会在你心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