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学习、教学与教育心理学
阅读第一章后,我们需要尝试回答以下问题:
1.当今学生是什么样的?00后、10后的学生,是否与80、90后学生有所不同?
2.当下的教育政策,有什么新的导向?可否结合新的招生制度改革来探讨教育政策对教与学、评价的影响。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是否有重要作用?尤其是AI时代,教师的作用到底体现在哪里?
4.什么是优秀的教学?
5.新手教师担心的是什么?
实际上,以上问题都是基于“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心理学”的自我追问。以此,来学习教育心理学的三种不同理论发展史,了解三大主题,并建构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关系。
01教师的重要作用(阅读笔记)
直接影响中小学成绩的11个变量,这些变量分为学生个人因素和学校等环境因素。
学生个人因素:学生投入和学习策略。
学生投入:行为层面、认知动机和情感层面。
1)行为层面:出勤、纪律、参加学校活动
2)认知动机层面:设计具有挑战性任务,激发内在的动机,学生自我效能和积极的学业情感。
3)情感层面:兴趣、好奇、班级归属感、降低学习焦虑、提高学习的愉悦感。
学习策略: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行为策略。
1)认知策略:直接教授学生知识和技能
2)元认知策略:直接教授学生监控、调节和评价自己的认知过程。
3)行为策略:直接教授学生对其行为、动机、情感以及环境进行管理、评价的方法和策略。
社会环境因素:学校氛围、家庭与社会环境。
学校氛围:对学业的重视、教师变量、校长领导力。
1)对学业的重视:对学生的高期待值、积极的共同体的关系。
2)教师变量:教师的自主性、集体归属感、集体效能感。
3)校长领导力:清晰的目标和较高的道德感。
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家长投入、同伴协作。
1)家长投入:为孩子的学习提供支持。
2)同伴协作:尊重学业成就、减少同伴纠纷、规范秩序。
其中,教师的作用体现在:
师生互动过程中的教师的情感温暖以及教师对学生需求的识别和反馈技巧,都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和数学能力的发展。
研究发现,学生考试成绩中的差异,至少有7%来源于教师的作用。结论是,优秀的教师能够促进所有学生在学业上取得更加出色的表现,而成绩本来比较差的学生更能从优秀教学中受益。
02什么是优秀的教学(阅读笔记)
教学不仅仅是工作,还是一种生活方式。
案例1.对学生,对自己都有很高的期望;
案例2.建立“规则”;
案例3.基于学生的个性特异性,提供指导;
案例4.关键性策略,以引导高年级学生建立自我学习策略。
优秀的教学,应该发生在“反思性教师”中,即通过回顾教学情境,总结自己做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并考虑改进哪些方面,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新手教师关注的问题,是我做得怎么样?而优秀教师关心的是,我的学生都做得怎么样?
03教育心理学与教学的联系沿革
1940-1950,主要关注个体差异性、评估方式和学习行为;
1960-1970,主要研究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学习,关注学生如何进行概念学习和记忆;
近年来,教育心理学开始探索文化和社会因素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影响。
04教育心理学理论发展(读书笔记)
阶段理论:
皮亚杰-弗洛伊德-埃里克森
思维改变的四阶段说-人格发展的五阶段说-冲突解决的八阶段说
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信息加工-社会认知
系统分析行为的先行事件和结果-解释主义、直觉、表征和知识等对记忆和问题的解决-在学习和动机领域内,行为环境和个人特征的相互作用
情境理论:
维果茨基-布朗芬/布伦纳
他人、文化和历史在个体学习和发展中的作用-通过相互嵌套的社会文化体统对个体产生的影响
05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主要有:
描述性研究——通过研究单独或同时使用观察、调查、访谈和录音等方式,收集关于具体情境的详细信息。
参与式观察——一种描述性研究方法,研究者未来更好地理解群体生活而成立某种研究情境的参与者。
案例研究——对一个人物或情景的深度研究。
行动研究——通过教师或学生的系统性观察,以改变教师教学或学生学习的研究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