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诡计
一切思想的载体首先是语言, 自然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基石. 当我发现承载自己想法和行动的语言中竟然有这么基础而重大的问题时, 就决定把它写下来, 作为理性之心的引子.
1. 三类命题: 我们说的话只有对与错吗?
我们习惯把生活中说的话分为对和错. 比如, 1+1=2是对的, 公鸡会打鸣是对的; 而1+1=3, 母鸡会打鸣则是错的. 如果用稍微严格一些的语言, 我们常把命题分为真命题与伪命题.
现在, 请看下面几句话, 它们是对的还是错的呢?
-
1+1=苹果
-
1+苹果=2
-
公鸡喜欢打鸣.
当然不对! 但是这几句话, 很可能让你感到有些诡异. 它们肯定不是真命题, 但是好像也和前面的伪命题不太一样. 下面, 我们就试着分析一下这几个命题到底哪里奇怪.
“1+1=苹果”. 我们通常理解之中, 1+1应该得到一个数字, 而这个命题却写了个苹果在等号右边. 也就是说, 这里出现的表达方式并不合法. 换一个例子就更明显了: 1+1=开心. 同样地, 后面两句话中, 我们通常不能把数字和水果相加, 也不会用”喜欢”评价一只公鸡做什么事情. 因此, 这几句话的诡异之处就浮现出来了. 语言中的每个概念都大致有着自己的”法则”, 当我们按照法则给出一个不正确的答案时, 我们得到的是伪命题; 而当我们完全不按法则行事, 说出一些不合法的话时, 这样的话似乎也不适合称作伪命题, 不妨把它们叫作无效命题(invalid argument).
如果你还记得中学里的数学证明, 或者懂一点程序设计语言, 就很容易理解无效命题的概念. 在严格的数学语言和程序设计语言之中, 这类无效命题从来不会成功运行. “类型错误”就是最常见的一种结果. 但在使用自然语言时, 我们的大脑中没有编译器, 自然也不能发现每一个无效命题了. 所以, 诸如”酸溜溜的天空”, ”善意的世界”, ”带着浓浓恶意的地铁”之类的话, 就时常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1]
2. 一语成真: 语言与咒语
上面我们讨论了自然语言中的无效命题. 那么, 无效命题既然普遍存在, 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呢?
我们的大脑似乎并不擅长区分有效命题和无效命题, 因此, 当我们听到无效命题时, 大脑也会不加区分地把信息接收进来, 甚至形成记忆.
“今年过节不收礼, 收礼只收脑白金”, 稍加思考, 就容易发现这句话的逻辑漏洞很多: 上半句不收礼, 下半句又收礼; 收礼选择很多, 为什么我就只收脑白金呢? 但我们的大脑通常不那么较真, 于是经过几百次洗脑之后, 这个概念竟然也就进入了我们的记忆之中, 当我们真的送礼的时候, 甚至还就送了脑白金!
一句话说出来之后, 就可能变成了咒语.咒语本身并无对错, 但如果我们的大脑把咒语当成真话[2], 咒语就一语成真, 真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3. 悲喜由心: 建构事件意义
我们可以粗略地按时间顺序, 把客观事件对我们的影响按照事件->意识->感受
分成两个过程. 无效命题不仅可能混淆事物的真假, 还会影响我们意识层面对客观事件的解释.
比如前文提到的例子”善意的世界”就可能会影响我们对客观的理解. 如果我们觉得世界是善意的(注意这里我们先不谈这句话的正误和是否有效), 那么我们有可能会把事件理解得积极一些. 同样遇到很热的天气, 有的人可能会觉得这并没什么特别的, 把它当作一种人生经验, 有的人则会觉得苍天不公, 让自己遭受如此煎熬. 这两种感受产生的情绪就很不相同. [3]
4. 破题: 真实与快乐
语言就是这样, 在不知不觉之中让我们进入了一个模糊而复杂的世界. 当我们用理性仔细审视自然语言时, 就会发现其中的种种诡计.
那么, 如何减少自然语言中的无效命题带来的不良影响呢? 如果我们想把客观世界看得更真实, 可以考虑以下的策略:
-
启动理性模式, 分析话语细节. 我们可以按照系统化的惯例分析话语, 考虑其中各个概念的关系. 概念间的关系有效吗? 概念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 是正确的吗, 有没有反例?
-
减少无效信息输入. 很遗憾的是, 我们的大脑似乎并不喜欢启动理性模式(参见卡尼曼《思考:快与慢》). 于是, 我们不可能把听到的每句话都仔细分析, 这样做既无时间, 也无必要. 因此, 一个比较现实的方案是只把理性用在重要的问题上, 同时通过简化我们生活中的信息源, 减少”脑白金”之类的无效信息输入.
另一方面, 在意识解释事件的过程中, 如果我们巧妙利用自然语言带来的错觉, 甚至让它帮助我们. 如果我们把积极的心理暗示变成咒语, 就可以让它帮助我们行动. 执行意图(link)也可以看作这样的一个例子. 通过形如”如果回到家, 那么阅读半小时”的行动指南, 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具体的行动, 从而提高了行动的可能.
尾声: 生活还要继续
语言的诡计无影无形, 像背景音乐般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当我们发现其中的不和谐与不理性时, 就开启了一扇通向理性与真实的大门. 然而,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自然语言(事实上也不可能). 注意到自然语言中的那些细节, 甚至创造性地利用它, 我们的生活也许就会变得更真实也更快乐.
尾注:
-
另外, 刻意使用超出概念类型的话, 还成为了我们表达情感时常用的一些修辞手法: 如拟人, 通感.
-
似乎我们的大脑在大部分时候并不在意命题是否有效, 是否正确. 我们更在意的是, 自己是否喜欢听到这样的命题. 也就是说, 大多数人只是想听到自己想听到的东西罢了. 也许, 这就是很多逻辑漏洞百出的段子, 鸡汤, 成功学被人们喜爱的主要原因. 毕竟, 长时间周期的耐心, 似乎还不是人类的天赋技能.
-
但世界只是客观存在, 用”善意”或者”恶意”形容它, 恐怕是把自己当作了宇宙中心, 认为一切事物都要围着自己转的自大行为吧, 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