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少见有对教育改革的理念本身提出具颠覆意义的质疑,但教育改革的实质性推进却步履维艰。
原因之一,是利益的制约。绝大多数人选择是否参与或支持改革,是根据利益权衡的结果而定的。因为只要改革,势必会使原有权力行使空间与资源配置格局重组,并最终导致既得利益者对原定利益占有份额的调整,因而,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最终决定他们是否参与或支持教育改革的主要因素,并不是对理念的守持,而是对利益的权衡。倘若权衡之后认为改革结果将使自身利益受损,那么,不满、不参与乃至竭力抵制教育改革当在意料之中;倘若许多人都认为改革结果将使自身利益受损,则教育改革进程一波三折也并非不可思议。
并非此次新高考改革,所有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都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以人为本,为了每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个性化、全面发展、素质教育,都是改革的核心关键词,只是方法手段、理念措施不同而已。生涯发展只是因为其具有科学识别学生个性特点,有效帮助学生拓展职业信息、有效科学决策和直接指向人的发展等理念,与新高考提升学生选择能力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与因此成为普通高中课程建设新的关注点和生长点。但生涯教育如果被作为新高考的实施工具被推进,他的价值取向就直接与新高考的价值取向绑定。
改革为什么不能被推进,是因为改革触犯了改革前的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以及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这一改革很难在近期给自己带来利益。对教育考试组织者来说,配置更多的资源要求投入更多的资金,对学校管理者来说,选考带来的风险和动荡难以预测,并实时变化,对教师来说,管理班级、学生的方式都要调整,自己来将迎来靠脚投票的被选择风险,教师权威遭到质疑,对家长来说,选择难度成本过大,信息量超过家长可获取范围,信息本身成为竞争鸿沟,加大竞争不平等。诸多不利因素和因为选择权力而带来的未来不可见的专业兴趣,孰重孰轻一目了然。即使暂时屈从于新高考改革的人,心里想得也未必是怎么更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而是怎样从高考改革所产生的利益中获取一杯羹,这种利益至上的考虑带来的就是改革方向的曲解和各种应对改革的投机取巧和避重就轻。更有甚者,把生涯教育当做赢利工具,学习目的最终强化为尽可能从高考改革所产生的利益中获取更多的羹。此时,外部抵制便转变为内部销蚀,并因此而成为影响更多民众人们对改革导向的负面价值判断。
“人”的观念始终未能在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头脑中普遍地、虔诚地确立起来,与之相应的行为习惯始终未能在一线教育工作者的身上普遍地、切实地形成。倘若一线教育工作者尚未普遍地真正将学生视为“人”,视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视为有着个体价值、人格尊严、正当需求以及独特个性的人;倘若一线教育工作者尚未普遍地真正形成引导学生人格成长、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维护学生精神自由、培养学生民主品质的行为习惯,那么,素质教育始终难见普遍的实质性推进,与改革文件期待的实施效果始终相去甚远,也就在预料之中了。
生涯教育是一个远期见效的“投资”,越是功利,离基于人的教育理念就越远,离基于实用的工具性教育理念就越近,这样看,越是短期见效、立等可取的生涯教育就越符合应试教育的理念,但也就离真正关注“人”的教育越远。
为什么行政机构推行教育改革这么难?
一是因为在官方发起的一些教育改革中,由于缺少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缺少对于人性及社会现状的深刻洞察,因而未能全面准确地把握对于改革的民间意愿,未能得到民间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参与。二是因为未能得到民间的探索智慧与实践智慧的有力支撑,缺少能够落地的实施策略。人民对改革的抵制未必惊天动地,甚至可能只是“静悄悄的”,包括拒绝执行、改头换面、消极怠工、弄虚作假等等,但却足以让改革或者止步不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