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出人头地

出人头地

作者: 湛榎 | 来源:发表于2021-05-12 19:29 被阅读0次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的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都是北宋有名的文学家,被人们合称为“三苏”,而且都一起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苏轼小时候,天资聪颖,由于书读得多,字也认得多,再加上文章写得好,因而受到人们的称赞。在一片赞扬声中,苏轼不免有些飘飘然。

有一天,便在自己书房门上手书一联,以显示自己的才华,联文是:读尽人间书,识遍天下字。对联贴出之后,有一位老者专程来到苏家,向苏轼“求教”,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书上全是写着周朝时史籀创制的字。苏轼开始满不在乎,非常得意,可是接过书一看,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这对骄傲自满的苏轼是当头一棒,他顿时面红耳赤,只好向老者道歉。老者也没说什么,便含笑而去。苏轼这时才感到自己太骄傲了,于是将书房门前对联的上下联前各添了两个字,使思想境界为之升华,一幅具有远大抱负的对联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立志读尽天下书,发愤识遍天下字。”

此后,苏轼发奋读书。二十岁的时候,已博古通今,便和弟弟苏辙一起参加了京城的考试。当年的主考官是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对当时文坛崇尚诡怪奇涩的文风很是反感,一律不加录取。当他看到一篇《刑赏忠厚论》时,十分高兴,便准备取为第一。由于试卷是密封的,欧阳修并不知道那文章是谁写的。他想了想,觉得能写出这样的文章的人,除了他的弟子曾巩之外,可能不会有别人了。为了避嫌,欧阳修就把这篇卷子判为第二。等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写那篇好文章的人不是曾巩,而是个叫苏轼的年轻人,心里觉得有点对不住苏轼,竟让他屈居第二。再看到苏轼以后送来的文章,篇篇才学横溢,更是赞叹不已。于是写信给当时声望颇高的梅尧臣说:“苏轼的文章实在是好,我应当让路,使他高出我一头。”成语“出人头地”就是由此而来的。当时听说此事的人都不以为然,认为欧阳修夸大了苏轼的才学,等以后他们看到了苏轼的文章以后才信服。

后来,苏轼得到欧阳修等文坛名流的指点,文章越来越好,后来果然出人头地,和欧阳修等人被后人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宋史·苏轼传》

【故事启示】 欧阳修表彰苏轼“出人头地”的言语,既表明了自己谦虚、爱才的心境,同时又形象地表达出年轻的苏轼那不同凡响的才华。当初苏轼取得一点成绩后,开始骄傲自满。幸运的是,一位老爷爷及时让苏轼醒悟过来,使苏轼意识到学问是无穷无尽的,对待知识,应该永不满足,终于成为大文豪。这正印证了那句老话:“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成语释义】原意是让这个人高出一头。后形容超过一般人或高人一等。

相关文章

  • 无题

    我要出类拔萃,出人头地!

  • 我总想出人头地,却从未发现自己早已经出人头地了,当来到这个世界时。

  • 出人头地

    外出探险的两个人,被猿猴国的几个猿猴捉住了。 猿猴王答应只要他们回答对他的问题就放他们走。 “两位先生,你们看我是...

  • 出人头地

    对小春来说,今天是个大日子——她家的花母猪要下崽儿了。她脑海中总想着她那破烂书本上的一句话“母猪生九子,九子...

  • 《出人头地》

    年少时,想要去北上广,想要奋斗、打拼,那时候雄心壮志。 毕业后,突然想要安定,追求朝九晚五的生活。 自从上了这几个...

  • 出人头地

    邻居小王姑娘很想出人头地。 上学时,她很刻苦,可碍于智商,学习成绩总是中等。 上世纪80年代,只有尖子生才能考上大...

  • 出人头地

    。。。。。。 驶入全封闭的高速公路之后,大都市的喧嚣和繁华被远远地抛在了身后,眼前是辽阔的田野,农民正在忙着夏收秋...

  • 出人头地

    又一次陷入迷茫,该干什么,去做所有人都可以做的事,与大多数人一样平凡,那是你想要的生活吗? 不是吧,平凡的你看不到...

  • 出人头地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的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都是北宋有名的文学家,被人们合称为“三...

  • 出人头地

    1、勤奋。因为人家有的是背景,你有的是背影,你只有勤奋,才有机会出人头地。 2、坚持。在任何一个行业,你只有坚持超...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出人头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hfzd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