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6663517/cc74419d42136092.png)
扁担的外形其貌不扬,就是平淡无奇的一根木头或者竹子,经过“改造”之后得到的产物。
这看似平淡无奇的扁担,其实大有讲究,必须选用结实有韧性的木(竹)材,以两头微垂,弹性适中为佳。挑担时随着前行的步伐晃晃悠悠,类似于汽车的减震原理,舒适省力。
小时候,扁担的身影可谓无处不在,不止是我家,村子里家家户户都会备有几根,若是老扁担断了,好用新的换上。
那个时代经济落后,交通也没有现在发达,农村的生活更是艰苦。那样的情况下,扁担的作用就凸现出来了。
早晨或是黄昏,总能见到去我家门口大水塘挑水的人。一年四季,风雨无阻,都是一根扁担搭在肩膀上,左右挂着两只桶,走路时还一上一下的晃动着,偶尔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
但这扁担也是很灵活的,如果对面来人狭路相逢,还能做到侧身让行,不过技法必须得高深,不然很有可能会让水撒一地。
在不通车的年代,若是谁家修建新的房屋,买回的砖瓦只能放在离家较远的地方。好在那时候的人也很纯朴,邻里之间都会帮忙搭把手。
一根扁担,两个撮箕,一群人,浩浩荡荡的队伍就去转运。
这活并不轻松,砖瓦都很沉重,多装一点就重的不行。若是不停地休息,会浪费很多时间,于是换肩就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一边肩膀挑累了,就换另一边接着来。脖子一扭,肩膀一沉,左右自由切换,担子还不落地。我一直都是右肩挑到底,没办法,换到左肩就会疼得龇牙咧嘴。
等到春耕的时候,扁担的用途就更多了。挑粪下肥,割草,运土……没有哪一件事是少的了一根扁担的。
特别是插秧时节到来之际,扁担的最佳拍档就是撮箕,因为撮箕有一边是没有封口的,更适合这些用稻草扎成一捆一捆的秧苗。
到了秋收,这是人们最忙碌的时候,也是扁担最劳累的时候,我已不记得父亲在这季节里挑断过多少根扁担了。
搞包产到户以后,田地就分给农民所有。田地也分等级,有好坏之分。为了公平起见,一般都是选用抓阄的方式。
虽然分到的田地有远有近,人们这心里都是乐开了花,毕竟有了自己的地盘,用现在的话说,我的地盘我做主。所以无论有多远,都会种上粮食,等着秋季收成。
这样,问题就来了。田间小路,是一条条羊肠小道,即使有拖运的车也去不了,更何况经济还达不到买车的条件,那么绝大部分的任务,都交到了扁担的身上。
初中辍学后,我就天天和扁担打交道。平时还好,一到双抢季节,头顶烈日,肩挑重担,赤脚踩在滚烫的路面上,那滋味,真是苦不堪言。
![](https://img.haomeiwen.com/i16663517/4a73a7c05a599f6c.png)
要想富,先修路。随着时代的发展,去往城镇的路终于打通了,这路是父辈们一锄一锄挖出来,用扁担撮箕一点一点挑走泥土,在感慨人们“愚公移山”的力量时,也应该想到每一寸的坦途,都有着这小小扁担不可磨灭的功绩。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是越来越好了。能用到扁担的地方也少了,水不用再一桶一桶的挑了,再远的粮食也能用车去拉回来,去街上赶集买到再笨重的东西,也不用一根扁担慢慢的挑回家了……
关于扁担的记忆,似乎都联系着生活。
我的外公,就是靠一根扁担,挑一担竹篓,做点小生意,撑起了一个家。一根扁担所挑起的不止是生活,更是一个时代啊!
遥忆革命年代,我们敬爱的朱总司令,在他的扁担上刻上了“朱德记”,挑出了一个井冈山根据地,挑出了一个人民的江山。
小小一根扁担,在艰苦的岁月里,陪着人们不断负重前行。这不仅仅是一根扁担,更是一种坚韧不拔,勇挑重担的精神!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芳文小屋征文专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