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80711《南京史话》P125-P142七彩丹霞一心向金—

20180711《南京史话》P125-P142七彩丹霞一心向金—

作者: 泡沫cm | 来源:发表于2018-07-11 13:03 被阅读0次

    主题:南京史话

    大纲:1:明代南京城的人口

            2:明代南京城的经济

            3:明代南京城的人文

    内容:“秦淮灯火甲天下”——明代南京的繁荣盛况

    感想:

          本章从情怀灯火和明代南京的繁荣两方面来写,但可详细分为以下几点来描写

        1:南京三代皇帝时期的人口组成部分。

        文章开头就用朱元璋曾经在元宵节的时候下令秦淮河上燃放水灯万盏,解释了如今元宵节灯市的习惯,并且也起到了点题的作用。并且随后详细的介绍了朱元璋在此建都31年,随后朱允文在位4年,朱棣在此做了18年皇帝就决定迁都于北京,总结明代在南京正式建都的时间总共是53年,可见随后的介绍基本都是围绕这53年时间下的南京城。起先从人口开始介绍。在洪武、建文、永乐三代南京城的人口一直保持40万人左右,并且是当时全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城市。也许是因为大家觉得作为首都,是全国人口最多的城市是理所当的,所以自然就忽略了这些人口的来源。当时都城的总人口473200人,手工业匠户最多有45000户,如果每户5口人算就有20万人,做运输工作的“仓脚夫”有2万户,原来都是江苏、浙江、安徽三省的贫苦农名,被迫来征调来京从事繁重的劳役。还有从南方各省强制迁来的富户人,被朱元璋以召见的名义先后迁来“充实京师”。这些人加起来一共有8万户,构成了当时南京的基本剧名。从以上数据就能看出来朱元璋尽管定都于南京,但是对于南京的人民还是满满都不信任,庞大的数据也似乎解释了为什么南京如今有着“安徽人省会”的外号。果然下文中就写道朱元璋在大量迁入外地居民的同时也在把原住金陵的人民往云南边疆迁移,因为让认为元代的金陵的居民不可靠。如此重的猜忌心理,就已经隐隐显露出猜忌功臣,屠杀开国元老的心态。除了这些基本人口外,城内还有经常驻有禁卫军42个卫,每个卫有5000人上下,总数接近20万。

        2:明代南京城下的经济。明代南京城的经济较于宋元时期有更大的发展,而造成这样的原因就是行业非常多,其中丝织业最为突出,丝织业带动的经济行业就有20多个。对此他做了一些介绍

          在江宁织造博物馆中就可见,明代的丝织业其实已经分的较为详细了,有丝市、网市、绫庄巷、绒庄巷和颜料坊等商市和纺巷。并且丝织业的种类分类也是比较细密的,分为缎子、绢类、罗类、纱类。缎子业又分为“花纹缎”和“光素缎”

        丝织业在南京的官营手工业中也占很大的比重,需求量也很大。明代皇室所用的各种丝织品,以及赏赐臣下的和向国外怎送的绸缎等,很大一部分都是在南京织造的。其中帝后使用的袍服,皇帝的龙衣和蟒袍,规定有“南京司礼太监”掌管的“神帛堂”来生产,经常要数月以至一年才能织成一件。万历年间,全国共织造御品用丝织品达15万匹,尤以南京集苏州、杭州、松江、嘉兴、湖州五府为主,可见当时生产量之多和皇室消耗量之大。

        丝织业的发达带动了其他啊有关工商行业的发展。比如金线、银线,腰机、改机等都变成独立单一的行业。还出现了收购和出售产品的“铺户”。也就是说,已经有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某些因素。除了丝织业及有关行业以外,南京的其他商业的分工也很细。《南都繁绘图卷》里就出现了109种店铺和1000多个人物,如此繁华的阶段应该是今天三山街到昇州路和建邺路一带的街市情况。

        3:明代南京城下的文化。由于金陵是南方文人的主要集中地之一,又是江南地区考“举人”的场所,所以有关印刷、文具、书画和装裱等行业都很兴盛。南京又成为明代的一个文化中心。作者通过木刻书版、雕版印刷、彩色套印、代表性书坊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

          南京国子监所集中的宋元时期江南各地的木刻书版,曾经多次继续印刷,号称“南监本”来源于洪武八年从杭州西湖书院运来的南宋国子监旧版,以及元代西湖书院新刻的书版。雕刻水平较高,后任给予高度评价。到那时明代中叶以后由于木板漫漶不清。国子监罚令犯过错误的学生出钱故宫补刻,导致补刻的部分质量很差,被称为“三朝本”就不再受人重视了。由于明成祖的提倡和各地来京雕版工人的辛勤劳动,南京就成为当时全国最主要的官营印刷业中心;在南京民间雕版印刷业也很兴盛,一方面是是由于江南地区经济的发达和统治者的提倡,另一方面也由于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到了明代末期,南京的彩色套印技术达到高峰,其代表人物是一位侨居金陵的徽州休宁人-胡正言,胡正言主持印制的第一部彩色陶艺作品是《十竹斋画谱》。《十竹斋画谱》在南京问世以后,很受社会上的欢迎,胡正言又在崇祯17年继续刻印了另一部作品——《十竹斋笺谱》。清代初年,金陵画家黄蓍等人所创作的著名的《芥子园画谱》,也是在《十竹斋画谱》的影响下出现的。与此同时,鲁迅和郑振铎有合编了《北京笺谱》,可以说是总结了明清以来彩色木刻画的精华;据研究,在明代晚期的万历时期,南京著名的书坊有唐家,开的“世德堂”和“富春堂”,这两家书房所刻的戏曲小说和《烈女传》插图等,都带有浓厚的建阳雕刻风格。而“文林阁”和陈家的“继志斋”却是比较标准的徽州雕刻作风。

        4:这部分作者描写了明代的科技。主要描写了,在明代南京国子监北面的基隆山上,还有一座设备比较完善的天文台;而现在保存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两代古代天文仪器,“浑仪”和“简仪”,是明代中叶重新铸造的;当年明朝初年时,南京聚宝山,也就是今天,雨花台上还设有另外一座观象台游“钦天回回监”管理,估计是吸取了阿拉伯人的天文学成就而建成的;最后在这一部分,作者还简略的介绍了著名的天主教传教士,意大利人利玛窦。

        明代南京国子监北面鸡笼山上的天文台,可以说是南朝建康时期“司天台”的继续,又承袭了宋元时期“司天台”的优秀技术传统。这座观象台早在元代末期的时候就已经建立,到了洪武十八年的时候,才扩建为国家天文台。它比世界闻名的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还要早290年。当年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就曾在公元1600年,也就是明代晚期的时候,参观过这座观象台,他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认为这些仪器的制作精美,材料耐久。

        5:这一部分作者介绍了明代时期南京的商业。通过描写南京郊区几个大镇独特的土产品以及逍遥楼、明代南京的商业街的分布和明代南京商业活动的分布。

          值得玩味的是当时南京的土特产极其有趣。效磷未为出产的为荣,还有烧酒和马陵瓜。乍一听,我以为这是马铃薯的意思。看了之后的解释,才知道这是朱元璋马皇后陵园的西瓜而得名的;当然也少不了之前作者所详细介绍的丝织业、竹刻和印刷;城南生产的脂粉和装饰花也是行销全国各地;金陵折扇更是闻名于天下;就连玄武湖的菱藕也是著名的果品。当时南京的商业活动大部分是在街道两旁的廊下进行的,这些官廊在城内有三山街市、内桥市、新桥市、大中桥市、长安市和北门桥市。城外有大市、来宾街市。

        我个人认为,若是将这一部分放在明代南京下的经济之后,会给读者带来更加清晰的逻辑思维。

        6:明代南京的造船业。明代南京的造船业主要集中在今下关三汊河附近的“宝船滩”的“龙江船厂”。关于造船业这一块,作者挑了各位读者大多所熟悉的郑和下西洋这件事情来做详细的介绍。它通过造船所需要的材料、郑和七下西洋的基地、郑和下西洋过程中,在南京所留下的史迹、郑和最后一次从南京出发下西洋最后埋葬在南京以及郑和下西洋和多国相互来往事迹。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应该就是渤泥国王也就是今天加里曼丹岛北部文莱一带,安葬于南京。

          7:作者通过城市大量设窑烧造高级的建筑材料——琉璃而引出了当时明代南京三大佛寺之一报恩寺。

          8:文章的最后作者写到,明代的南京,同时又是全国铸造铜钱和印制纸币的中心。同样的,我个人认为,若是将这一段放在之前南京经济的部分当中会让读者的逻辑思维更加清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80711《南京史话》P125-P142七彩丹霞一心向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hlh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