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热播了一段时间,刚看这个剧时就发现了一个小问题,后来不由自主去挖掘,竟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细节。其实并不是有意非找什么穿帮,但是我们想从剧中获得一点文化方面的收获,或者借由这个剧了解下北宋真实的历史文化、人情风貌是什么样的,那倒也不失为一种探索精神!
刚开始是宋仁宗赵祯去看守灵的生母李顺荣,镜头切换到李顺荣居所的时候,注意到墙上的壁画有点不对劲。这个壁画是由两部分拼接的,有做了一些改动的,不算是完全照搬,一个是北京法海寺的壁画,另外一个叫做《燃灯佛授记释迦文图》。
法海寺在北京石景山区模式口翠微山南麓,剧中只是选用了壁画中的一个角落,但还是一眼就认出来,因为那六颗大牙的白象太惹眼了,还有训象的人,分明就是普贤菩萨。六牙白象是普贤菩萨的座驾,白象性格温顺却威力无穷,象征着善、柔和大势,六颗大牙代表着能够到达彼岸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北京法海寺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也就是明英宗时期,而电视剧清平乐故事背景是北宋仁宗时期,相差了两个朝代,等于说法海寺壁画穿越了四百年左右,就像拿前朝的剑斩当朝的官,显然没那么合适。一部历史剧内涵丰富引人遐想,除了演技精湛之外(我爱王凯饰演的赵桢),差点成经典的原因,就在于剧组、道具、服装等的严谨性,比如三国演义和87版红楼梦,无不是考虑好这些才开拍的。近期的例子有长安十二时辰,他们家的剧组特别讲究的,所有道具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藏品大抵相似,仿造得比较真实。
有杠精会说,为何不是明代后来仿照宋朝修建的寺庙,壁画就不能临摹?如果了解了壁画的制作方式,那就不会这样问,因为壁画必须完全人工绘制,而且要结合当时国人服饰的特点,还有风土习俗等,仿造也得做出一定的改观。这也是为什么历史学家都要把出土的壁画当作研究朝代风俗的重要文物。
《燃灯佛授记释迦文图》是纵30.6厘米,横611厘米的一幅手卷,画芯纵30.6厘米,横44.6厘米,现在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是故宫博物院的旧藏文物。图画里描绘的是燃灯佛授记释迦文的故事。
画幅C位是身披红色袈裟的燃灯佛,目视着面前一位虔诚的跃然拜者,其人赤裸上身,只穿着红裤,长发散落地上,众菩萨、金刚、罗汉、送子观音及供养人总计二十八人簇拥其周围, 神情贯注。红裤男释迦文就是佛祖释迦牟尼,栩栩如生的动作俨然画中之魂,用当今的审美称道美轮美奂也不为过。
这幅画倒是宋朝的,不过是南宋,在剧中显然也是穿越到老祖宗面前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