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
【原创】察,“社会事件”与“舆论偏颇”的可能

【原创】察,“社会事件”与“舆论偏颇”的可能

作者: 不忘思考 | 来源:发表于2017-02-03 09:54 被阅读57次
    Distorted Opinions

    引语:现在,我们从公众尤其是网络大众的反应为角逐点,来探究下我国网络群体舆论焦点的错位。

    每次国内发生官僚腐败、公共安全、国际对抗等事件,舆论阵地都发挥着重要影响,及时快速传递信息、事件进展等情况。或多或少给中国政府的政策决策,带来了心理、舆论压力,让政策更多地顾及民众的意向。

    现代的网络共享平台,已然成为政府之间博弈的阵地。谁能够控制网络,谁就能够引导网络舆论的偏向,为自己的政策提供舆论支持。这就是信息时代的游戏规则,快、准、狠一个都不能少。

    平时我不太关注中国发生了什么,只愿将更多激情放在对此类事件发生的根源的探究上。通过一连串社会事件的上演,更让我们领会到另一面的中国特色——普通民众和政府部门都败北,胜利归属强者精英。

    进入千禧年,走过前十年,很多东西值得思考,也需要去思考。中国的发展,中国取得的巨大进步,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都发生在短短的三十年。

    民智开化不少,整体素质提高颇多,理性判断能力亦取得巨大进步。但是,光环和荣耀始终掩盖不住缺陷和不足,发展和进步岂能遮蔽民众的无尽虚伪和浮躁!

    最近发生的一连串网络红事,“郭美美事件”“药家鑫艳照门事件”“高铁故障事件”都在告诉我们:中国社会不是在进步,不是在朝普世价值方向行进,而是走向了另一面,走向否定法制,推崇集权人制的旧时代。

    这不是在否定社会,也不是在对现实的发难,更不是在刻画“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清高,现实让我们不能否定这般事实。一直思考,为什么诸如“三聚氰胺”“双汇病猪”等恶劣公共事件,竟需要公众来代替政府进行监督和问责。

    那政府存在的根源何在?政府不能保证公众的基本人身权利,不能保证法律的公正司法、严格执法,政府存在的意义不可能得以合理描述。政府的财政收入连年增长,近十年平均而言,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是GDP增长速度的2倍。

    即大部分国民收入归于国库支配,这也难怪“国进民退”现象会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话题!粗略了解,在财政支出中,排在第一位的正是国家行政性花费。三公经费、公务员工资占大头,养了太多的好吃懒做之辈。闲杂官员只光享受特权,却丝毫未见为大众服务的激情高扬。

    本来我国的法律体系就不算完善,很多已出现的、未出现的法律漏洞都需要法律的监管。更糟糕的,通过严格程序制定的法律,也不能得到很好的执行,出现执行漏洞。最糟糕的,执法机构发现违法行为,就制造寻租空间,让违法主体交纳租金免掉其法律处罚。

    不幸的是,我们国家刚好是出于最糟糕的情形。官员与市场主体水乳交融又各取所需,最终,让所有纳税人分担市场违规主体缴纳的租金。这不能让人接受,作为纳税人保护者得政府享受着纳税人的俸禄,却又无比贪婪地将魔爪伸向市场经济活动主体(向市场主体寻租以免其违规经济行为)。

    吃着别人的饭,不帮别人做事,反而做出背叛他的事情,这算什么逻辑。当然,也就不要疑惑政府公信力会减弱,政府威望会受到严重威胁。毒奶粉、次火腿,可都是会影响消费者身体健康的。

    若叫你等人士吃上一口,恐怕你百分之百当面拒绝。政府官员是人,群众也是人,伤害别人可行,伤害自己就不行,这不就衍生出一个最根本问题吗?

    人有高低之分,人有品种优劣差异,人有身份等级。“人是平等的”就被强硬地拒绝了,被踩在你们脚下。一个启蒙思想运动最根本的观点,竟被你蔑视。是观点错误还是你行为错误呢?

    很可能,那些人将辩护称:我们很尽力地执法来维护消费者权益,只不过是因企业故意躲避法律监管,寻找法律漏洞造成的。要戳穿谎言,轻而易举。

    如果是企业违规违法侵犯消费者利益,那么,在一个充分竞争市场上,此企业何以能够发展壮大到现在,它应该早就被市场抛弃了。像三鹿,双汇却都是国内顶尖的食品巨无霸,在中国的市场中份额之高,令你我汗颜。

    他们怎么能够在损害消费主体的情况下,获得飞速发展而挤占其他生产商的市场空间?这完全是在背离市场的竞争法则、生存法则,否定“无形的手”的作用。请仔细观察,一个特殊的制度最终造就了他们,同时损害着我们。

    它就是“免检产品”制度,一把企业产品质量信誉保证的无形庇护伞。国内很多产品,起初由于其市场份额较大,产品的质量信誉较高,因此国家允许此产品获得“免检产品”桂冠。一旦获得这样的殊荣,企业就不容易受到显性法律法规的束缚,行政管理机构给予了其足够空间。

    试想,在同行业内能有几个企业获得“免检产品”称号,能够有几个企业能够不受抽查之苦。“免检产品”制度表面似乎很有利于鼓励市场主体的自我规范,实则却放纵了市场主体的随意行为。

    “免检产品”称号,是国家监管机构颁发给有高质量、低价格的产品的(也不一定,很多企业对监管机构行贿获得此称号)。高质量意味着高效用,高效用也即高价值,决定着市场消费者对此产品产生极强的购买欲望。低价格意味着低支出,低支出决定着消费者更多的货币购买力。两方面的综合影响,让消费者产生极大的购买动机和实际的购买行为。

    市场的战斗中,拥有此荣誉(免检产品)的企业毫无疑问将打败未有它的企业。后来,被击败的企业退出市场,拥有此荣誉的企业就能够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获得更多的生产者剩余。在此领域,形成寡头垄断甚至完全垄断市场,企业现在的话语权和定价权都空前增强。

    垄断市场的产品,可以说几乎都是低需求价格弹性的(是指是完全的卖方市场,、买方无议价能力)。因此,掌管着整个市场的荣誉称号企业,无论是降低产品质量而降低成本,还是提高价格而获得高额收益,消费者几乎没有议价能力。

    你会说,这样的不道德行为,消费者可以依靠政府着力解决嘛!几个消费者抱怨,在以前是不可能唤起政府注意的,而现在通过网络平台,却是完全可能做到。政府解决肯定是要解决,但是只要此类产品不伤害身体,他们就没有足够的动力去严格处理此产品生产企业。

    表面上说教说教(在找空间造租),等寻租得逞,事情也就过去了。再者,如果太动真,对监管机构也没有好处。毕竟是监管机构给予其“免检产品”荣誉称号的,出问题就间接意味着自己的失职和不负责任,这必将降低公众对自己的信任,上级政府何况还会问责的。要是此类产品,严重影响到公众身体健康状况,那就需要稍微严重一点问责生产企业。

    上级政府越是重视,下级群体越是势力庞大,处罚力度和速度也就越重和快。此时境地,就算生产企业行贿数额充满诱惑,乌纱帽还是要紧些。这样看来,我们的监管机制,缺少应有的激励因素,去积极地履行监管职责,保证消费者权益。

    也说明,我们市场上的大部分免检产品,并不是像我们想象中那样值得信赖。很多的黑匣子,很多的利益链条,让市场上充斥着低质高价的产品(此产品是获得“免检”资格的)。一种类产品越是足够少有免检资格获得者,其可信度、安全性,反而胜过有足够多免检资格获得者的产品。

    在一个行业发展的早期,尤其是在还没有任何企业主体获得“免检产品”称号时,此行业的产品必定是最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福利的(质量、价格)。有时候,设计一种制度应该有必要的条件配套,才能有效地符合预期地运行。

    回到上面话题,网络公众取代政府成为监管主体,我认为是很糟糕的事情。中国网络群体接近5万亿,信息资源的分享和传递已不成任何问题。社会的任何角落发生了什么,天涯的另一端很快就知晓,这在古代社会是不可想象的情形。

    近距离观察和总结,你会发现最近阶段发生的网络新鲜红事,都是在针对政府的不作为和过度作为,进行尖刻无知大批判和否定。“7.23”动车撞尾事故,在网络上很火热,报道连篇,批评政府的声音占据主流。

    当代政府控制舆论的能力因网络兴起而大大减弱,何况也没有必要什么都得控制。我就想说说:此次交通事故为啥就不能一概而论之,完全否定中央政府,否定中国的高铁建设,甚至否定中国的政治体制?

    发生的列车撞尾事故,导致多人死多人伤多人痛多人恨。通过现代的主流新闻媒体的报道,舆论一直地向“超高速铁路建设”发难。批评这、驳斥那,有这么不成熟、不自由的民众吗?!

    每天国境内都上演着一幕幕血迹斑斑的死亡游戏,可又能有几个人能时刻铭记于心,勿忘沉痛教训!此等灾难**故,不过他们记忆中短暂一抹罢了。遇到脱离社会传统路线的行为,举国上下表现得都如此义愤填膺,以致皆想群起而攻之来铲除它。

    好景不长,稍稍有新的违伦行为出现,大众焦点又来个360度大转弯,讨伐的对象移到了新事件。这样的方式,在网络时代表现的尤其明显,尤其具讽刺性。舆论有压力,但领导者只把舆论的建议作为政策的参考,与最终的结果相差悬殊。

    大众一致认为,政府兴建高铁是所有问题症结所在,不应该大力鼓励高铁建设。这样的结果一点逻辑都没有,完全是在自相矛盾地否定事物根源。撞尾事故发生在发达的东部,可怎么就从来没有在偏远西部发生过呢?

    只因西部根本没有获得任何修建高铁的机会,没什么动车(即使有,也运营里程短,载客寡),又怎么可能去发生此等灾难事故!东部经济发达,为缩短市场物理空间,节省人流、物流成本,兴建动车轨道,难道不是当地民众利益诉求又能是什么?动车组费用是普列的几倍,东部普通低收入阶层又怎么敢去享受呢!

    动车组的开通运营,最大受益者无非当地政府(招商引资优势)、企业(缩短空间距离)、富裕阶层(节省时间)。如此看来,并非东部地区所有群体都会积极支持动车。现在已经修建完毕的,不过是上面三类当事人为掘取各自利益而向中央游说的果实。

    如今,出现严重交通问题,舆论都针对到中央政府和铁道部,其只能说明举国非理性。如果认为铁路规划完全是中央一锤子定音,地方政府及人士没有话语空间。暂且不论此话的不现实性,那倒是问问:中央政府怎么不在西部地区多修建几条动车干线,让其脱困和发展?

    中央规划离不开地方政府的相应支持(资金、政策),是地方政府争取到铁路建设指标的。既然如此,就不应该随意批评铁道部长、总理。灾难的根源在于地方利益群体的贪婪性,应该责备此类人群。

    况且,当地富足人群享受着高速福利,不免也有付出代价承担责任的时刻。血的教训,单单依靠舆论压力是远远不够的,最有力的保障是政治体制向民主、自由、法治转变。

    不要让大政府逼迫民众太紧,减少政府的经济活动范围,市场能够提供高铁的就应该通过法定程序让其提供。民众的愿望需要通过民主制度得以实现,让民众自己对气决定负责。政府取代民众下决定,后果必定需政府负责,这也就是现在的状况了。

    如果民众的声音就是真理,那么若一个地区的民众舆论引导能力不如另一个地区,将怎么样呢?可以凭直觉判断,民众舆论引导能力不强的地区必定会获得更少舆论收益。这一次的列车撞击事件,发生在富庶的温州地带,注定其舆论引导能力甚强。

    各种报纸杂志网络媒体,都去追寻民众的声音,尤其是温州本地群体的声音,你说这怎么能够保证岂不感情用事!再者,温州本地区市民受教育程度高,改革开放进行得早,市民思维开放,观念西化,追求民主等等。借着这样的事件大肆进攻中国的每个地方,诸如政府故意隐藏信息,铁道部垄断铁路兴建,政府片面追求GDP等。

    把类似的观点,大肆渲染后表达在先进的网络媒体上,经过瞬时传递,没有判断能力的大众也普遍跟风,演得越来越热。铁道部门垄断是不对的,应该适度放开铁路兴建市场,让私营主体也能够分享铁路的福利。但是,如果甬温铁路干线是私营企业投资兴建,也由它运营动车组,那发生此类事故,民众的反应又该如何呢?

    也要责备铁道部,说作为国家铁道监督部门,就必须履行职责,对铁路的规划和运营全盘监管。关键是,倘若铁道部门也认真谨慎地考察过私营企业的资格,也对其完工铁路和日常运营状况悉数全盘监管,那又该把谁作为最后的被批评者?毫无疑问,如果他们认为批评国家政府的行为而引起国家的政策向他们预期的方向改变,那他们就会积极引导舆论一致地批评国家政府的行为。

    所以,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清晰简单。当然,并不是说这次温州地区的列车撞尾,不应该批评政府;而是认为:舆论中的很多观点,实则被有利益需求的主体利用,来给政府的政策上施加压力,引导政策朝其预期方向改变。请容许我设想一番:发生交通灾难事件,很多人都很愤怒,对大政府的中国模式很反感。

    在我看来,并不是每个人都真正意义上关心着罹难者、伤残者。他们不过是借助此等事件,把自己心中压抑已久的对大政府主义,对收入分配不公,对垄断盛行,官员贪污腐败等弊病的深恶痛绝发泄出来。不过是每一个人都不愿意真正维持现状,欲图通过舆论改变政府的执政方式。

    你听见最多的,“中国追求GDP的快速增长和高铁的大规模兴建,不能保证高速度下的高质量,那还真有必要投资吗?”

    其实,说此话之人,一定是反对政府的垄断行为,反对大规模政府的投资,不能放开让私营部门也参与到建设中。看到如此意思,无论是市场经济改革的学者,还是私营经济部门的企业主,都兴奋得到极点导致当晚不能睡觉。

    干脆凭借自己的影响力放马改造一番,变成更符合普通大众口味的方式,让他们不断转载宣传,扩大舆论阵地。底层民众怎么可能也太强判断力,只看到出人命,就觉得言论是恰当的,也就索性在网络媒体上当网络水手。

    若真能推进政府的改革,哪怕稍稍一点改革,那些私营企业主都能获得更多的利益,攫取原来属于垄断部门的利益。因此,不难想象,可能很多利益诉求者花费大手笔款项,专门针对此次事件做大范围,大规模的报道,最后形成舆论阵地。

    普通人很善良,无知的善良,但你们也有自己的利益诉求,不然没必要这么卖命来转载评论观点。你我都有改变现实社会的冲动,苦于政府的庞大让你我退缩。一旦有机会伸张自己的利益,就必定竭尽全力。

    我对你们——无辜亡灵,深表愧疚,罕有的无奈,让我只能为你们默默地祈祷!我们唯一能做的,只有拼命呐喊!

    写于“7.23甬温动车事故”


    注本文系原创,转载请联络作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原创】察,“社会事件”与“舆论偏颇”的可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hpr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