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想法读书
[心学笔记]心是镜,常蒙尘,修心如拭镜

[心学笔记]心是镜,常蒙尘,修心如拭镜

作者: 南浦云0 | 来源:发表于2019-04-04 21:02 被阅读27次

    王阳明说,“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

    [心学笔记]心是镜,常蒙尘,修心如拭镜

    1.

    公元1506年冬,朝中任官的年轻的王阳明,上书直言,得罪了专权的宦官刘瑾,被廷杖、追杀。九死一生之后,被贬至贵州,任龙场驿丞。

    面对瘴雾丛生、穷山恶水之地的龙场的恶劣环境,王阳明发现,自己到达了人生的绝境。他不由得发问:“圣人处此,更有何道?”

    于是,王阳明凿石为椁,昼夜端坐其中,勘破生死一念。

    忽然有一夜,王阳明大叫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意思是说,做圣人的道理,应从内心求取,从前执着于从外在事物中推演,真是大错特错!

    这就是“龙场悟道”,中国思想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时在公元1508年。

    王阳明绝地反转,拭亮了心中那方明镜,在龙场悟出了“心即理”,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一”,开始建构自己的哲学范畴,逐渐步入人生的高峰。

    [心学笔记]心是镜,常蒙尘,修心如拭镜

    2.

    何为心即理?王阳明认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良知,所有的道理都在心上。

    也就是说,是非曲直,善恶真伪,每个人的内心,其实都是明白的。

    所以,我们常常会说一个词:扪心自问。

    见幼童落井,人不由得要救他;听到飞禽走兽悲鸣,人会戚戚然。这是恻隐之心。孟子说,恻隐之心是善之始。

    王阳明逮住了来家里偷盗的小偷,要给小偷讲讲心即理。

    小偷说,你讲吧,反正我不信。

    他让小偷把外衣脱了。小偷说,脱就脱,有什么要紧。王阳明让小偷把内衣脱尽。小偷说,这怕不合适吧。

    王阳明说,你这个不合适,就是你心里的理,即羞耻之心。说明你还有救。

    [心学笔记]心是镜,常蒙尘,修心如拭镜

    3.

    所以说,即使是强盗,其内心深处,也知道自己所思所做,是不好的。不过是贪念,或自以为人不知的侥幸心,即心上之尘,遮住其良知,让其放任所为。

    有人混淆是非,枉顾善恶,那是因为其心,蒙蔽了人性之私、名利之妄的灰尘。

    王阳明说,“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

    也就是说,圣人之心如明镜,是一种澄澈的境界,是以念念存天理,物来顺应,方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从容应对,而不失理。

    所以,心如镜,修心如拭镜。

    [心学笔记]心是镜,常蒙尘,修心如拭镜

    4.

    虽然心即理,但心的光明程度不一样,因此心的显现即人性,又是复杂的。

    这样,就有了苍蝇和蝴蝶的分别。

    苍蝇涌向的聚落,你不用趋前细看,就知道那是肮脏的所在。

    蝴蝶翩跹的地方,你放心走过去,那里肯定是美景之地。

    反过来说,花香常与蝶舞共美,粪臭定与蝇聚伴生。

    所以,不一样的心,决定了不一样的选择,然后决定了不一样的世界。

    你的心,决定了你的世界。

    [心学笔记]心是镜,常蒙尘,修心如拭镜

    5.

    镜子能做的,是让自己更加明净。它不能改变所映照的世界。

    正如现实中,你能改变的,只能是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和基于看法的选择,而不是世界。

    比如,你不能改变苍蝇追逐的地方。那个世界,有它存在的理由。那里之所以有成群的苍蝇,因为那里“肥沃”,生长茂盛的名利。

    但你可以选择做一只蝴蝶,去寻觅蝴蝶应该守望的美丽风景。

    哪怕做如此选择的,最初只有你这一只蝴蝶,而这种孤独的选择,也是值得的。

    因为你选择与美好的事物在一起,你的世界是美好的。

    当然,德不孤,必有邻。你并不会孤独。

    人生苦短,拭亮心之镜,追随内心深处的方向,活在美好的环境与美好的人们之间,多么重要。

    2019.4.4

    [心学笔记]心是镜,常蒙尘,修心如拭镜

    注:插图选自竹溪摄影群,主要是黄勤芝老师的竹溪风景摄影作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学笔记]心是镜,常蒙尘,修心如拭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hqci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