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开言路,听贤使能,这是手中有权利者的行为,对于普通人来说,很多事情都是要自己拿主意,即使有别人给予一定的建议,也要非常谨慎地对待。
首先你不了解别人给你建议的动机,这当然并不是说,生活中处处设防,而是现实客观条件决定我们要这么做。
很多情况下,成功是无法复制的,尤其是现代生活竞争如此激烈,大家自己的事情都无法很好地处理,更别说对别人的情况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
如果,对别人的建议不加区分的简单地听从,往往造成后悔的结果。
历史上最出名的说客,喜欢给别人提建议的莫过于苏秦和张仪,据说这两人师从于鬼谷子,学成后,便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游说事业,推动了一段分分合合的诸候国战乱发展史。
这两人本是同学,按理说,应该到社会上相互帮衬,共同干一番事业,但是说客嘛,心眼子、智慧自觉高人一等,套路也多,为了达成目的,同学也一样成为自己的工具。
如果你身边有大家都觉得此人聪明绝顶,点子多,这样的人就要小心远离,以免被当工具使。
苏秦起始游说秦国没有成功,就先后到燕、赵两国继续嘴皮子生意,算是小有成就,两国都同意赞助他,支持他继续拉拢其它诸侯国。
这时,秦国打败魏国,眼看着下一个目标就是赵国,苏秦担心自己刚取得一点成果,别被秦国给打乱了,怎么办呢?秦国本来就不待见自己,这时他想起了同学张仪。
其实,苏秦觉得自己没有张仪的本事大,要是张仪在秦国,说不定可以进入秦国国君的法眼。
于是苏秦故意羞辱张仪,张仪本身也时运不济,混得穷困潦倒,再加上苏秦的刺激,决定去秦国碰碰运气,他也知道其它诸侯国差不多都被苏秦忽悠了,要是秦国肯接纳自己,凭着当时秦国的国力,自己定能成就一番事业。
这时,苏秦也暗地里派人资助张仪去秦国。
到了秦国后,秦国国君果然觉得张仪是个人才,便请为座上客。这里,张仪被告知原来这一切都是苏秦故意安排所致。
苏秦嘴上说本事不如自己,自己却在别人的套路里,这说明还是苏秦道高一尺啊。
就此,张仪发狠说,只要苏秦在世,自己就不出来得瑟。
古人的思想咱也搞不懂,人各有志,各玩各的呗,但是这张仪说得出,做得到,果然等到苏秦后来被他人暗杀后,才重出江湖。
张仪的策略是连横,说白了,就是拿着大秦的国力忽悠其它诸侯国乖乖做小弟,在当时,大家都想当大哥,心中都有霸业梦,这就看张仪忽悠本领了。
他最先拿魏国入手。
苏秦刚被暗杀,魏国还处于合纵盟约的束缚中。
张仪对魏襄王说,你看,苏秦的伎俩是不中用的,现在秦国实力雄厚,也正打您的主意,如果您要是听了的建议,主动放弃合纵盟约,我可以向秦国报告,以后秦国一定会罩着你的,放心吧。
魏襄王便答应了张仪,让他带去求和的态度。
凭着这一顿心里攻势,张仪得到秦国的赏赐,做了宰相。
有了这个身份,加上当时秦国的确领先的实力,张仪行走江湖确实容易多了。
接下来就是楚国。
楚王也不知道脑子是怎么回事,当时,他和齐国关系比较铁,两人加起来,秦国也不敢轻易妄动。
秦国想打齐国,担心楚国上来帮腔,便让张仪对楚王说,只要你答应以后不和齐国玩了,我就给你土地,给你美女,以后咱们是好兄弟。
楚王一听,这是好事啊,不动一兵一卒,还得到了土地和美好,可以,没问题,高高兴兴地答应了张仪的条件,还给了张仪赏金和宰相的印章。
就想现在,漂亮国说,亚洲龙你以后别和老毛子玩了,我给你一大把美元和好处,以后咱俩好好处,大家觉得这话可信吗?
无利不起早。
大家都日子过得好好的,谁没事愿意把肥肉给别人送去呢?
楚王不但没想明白,就是手下小弟给指明白了,他也不信,还让小弟闭嘴,让小弟看他是如何拿到土地和美女。
结果是,拿了个寂寞。
张仪回到秦国后,连续三个月不上班了,楚国的使者等着拿土地呢,现在连人都见不到,等见到张仪时,张仪说,去吧,那里有6平方之广,去拿吧。
说好的600里呢?
使者把这个结果告诉楚王后,楚王大怒,要派军攻打秦国。
结果打不过,还主动丟了两座城池给秦国以求和。
到此,楚王给张仪记了一笔。
又过了不久,秦国的扩张之路需要楚国的一块土地,秦国表示用自己的一块地和楚国换一下,楚王立刻想到了张仪,说,不用地换,把张仪给我就行。
张仪知道后,主动给秦惠王说,把我派过去吧。
这让秦惠王很是吃惊,楚王要杀你,你为什么还要去呢?
没事,我心里有数,张仪说。
张仪之所以有底气,是因为他知道楚王有一个软肋。
就是耳根子软,事事要听他的一个爱妾郑袖的话,而伺侯郑袖这个漂亮女人的正是他的好朋友靳尚,也是楚王的一个宠臣。
动情,有时候就会带来麻烦,动情还会影响正常的判断。
张仪就动用关系,不断地给郑袖洗脑,说秦王要用美女和土地把自己赎回去,楚王爱美女,也爱土地,一旦秦国的美女送过来,楚王便会不再那么宠爱郑袖了。
郑袖便天天给楚王吹耳旁风,说,你要是杀了张仪,秦国大怒,我们也活不成了,快点把我和孩子送走吧,别到时当了亡国奴。
楚王自然受不了郑袖的哭闹,就把张仪放了。
张仪又开启忽悠模式,说,你要是真的和秦国打起来,秦国三个月就能把你拿下,这样吧,你听我的建议,我还可以让你和秦惠王成为兄弟。
这已经是张仪第二次忽悠楚王,能让秦楚成为兄弟了。
怎柰楚王也得到了张仪,又舍不得土地,就答应张仪,再次和秦国议和。
张仪就这样两次忽悠楚王,竟然都成功了。
接下来,连哄带骗加吓唬,韩、齐、赵、燕等国也都受到张仪的忽悠,这其间也是都有张仪一根线,来回穿插在几个诸侯国间。
最终,张仪死在了魏国的宰相岗位上。
有人说,张仪才华了得,在各诸侯国间游刃有余,我倒是觉得他一个人搞得满世道乌烟瘴气。
没有实际的创造价值,却搅扰得各诸侯国战事不断,放到现在就是个江湖骗子。
这也是当时的特殊环境造就的。
现在小地摊上也常有一些什么厚黒学、鬼谷子等,这种也谈不上是什么谋略,顶多算是江湖诈术。
张仪在说服各诸侯国国君时,总上来先一顿国内外形势分析,然后再一顿假设推断,大意就是真的打起来,贵国不妙啊。但我们知道,战场的形势谁也无法估算推断,哪有像推测的那样简单呢?
现代文明社会,情况更是复杂,每个人的具体情况都不同,凡事还是要自己多留心,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拿主意,做决策,别人的建议更不能随意听。如果真的要听取,也要找那些真的有成就,成功者,自己主动分析他身上的优势,加以借鉴。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自己决断,永不后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