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美好的相遇,都发生在向前奔跑的路上。

一、
常听人说,要了解一个人的状况,只需要看他周围几个人就可以了。一个人周围三到五人的平均状态就是我们所要了解的这个人的真实状态。也就是说我们自身的真实情况竟然取决于周围其他人的状况!这样的观点听起来似乎总是那么让人难以接受,我们的状态怎么会由别人来决定?然而,当我们开始考虑人际关系中的吸引力法则时,便会发现其实这样的说法并非天马行空。
人际关系当中,一个最基本的法则就是相似性,人们在背景、兴趣、品味、价值观等方面的相似性越高,那么彼此间相应的吸引力就越强。这刚好印证了我国那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古谚。既然人际交往中或明显或隐晦地存在着这样的交往法则,那么我们前面提到的那种以周围人来审视自己的做法就变得再合理不过。
按照吸引力法则的逻辑,一个只在原地打转的人,注定不会碰到自己高于自己意识和价值阶层之外、更加优秀的人。在心理学上,人们总是本能地趋向于寻找跟自己志趣相同、兴趣相投的人交往。按照这样的逻辑循环下去,是不是说,我们就只能囿于当前的状态而没有机会跳出现在的圈子了呢?并不完全如此。至少我们还有一条可以选择的路,那就是让自己跳出现在的舒适区,在不断提升中找到,更确切地说是塑造一个更好的自己。
要知道,一切美好的相遇,都发生在奔跑向前的路上。
二、
曾经一度火爆荧屏的《我的前半生》,罗子君作为一个前后反差最大的形象,给我们观众的心里都留下了或好或坏的印象。我们且不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她和贺函后来的感情线做过多评价,只是对变化前后的罗子君的生活和境遇进行细细的品味和梳理。
在没有成为被抛弃的陈太太之前,子君仿佛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严重与外面拼杀如战场的职场脱节,不知道工作的辛苦,也不懂得生活的不易。她是一个只知道保养自己、出入高档消费场所、时时刻刻想留住自己年轻时美貌的女人。那时的她,处处都透露着庸俗,别说是作为职场精英的贺函瞧不上,就连我们这些电视机前的观众也觉得无比生厌。
当生活真的出现变故之后,我们都以为没有吃过多少苦、曾经那样娇滴滴的罗子君会一蹶不振,至此沉沦。然而在闺蜜唐晶不抛弃不放弃、反复的鼓励、甚至刺激以及不断出谋划策之下,她最终迈开了前进的脚步。三十多岁的家庭主妇,重入职场,其中的艰难滋味,想想就可感知。生活在逼着她走出自己的舒适区,让她不得不奋力向前。最终,她证明了自己,也回馈给生活一个更加坚强、更加强大的自己。
再后来,她遇到了自己以为的再也不可企及的爱情,尽管那是为我们的世俗和人之常情所难以接受的。能够得到贺函的欣赏和爱,除了她满足了贺函大男子主义的帮助和关怀,更重要的是罗子君在遭受婚姻破裂的家庭变故之后,被重新燃起的不断学习提升的生活的斗志和勇气,以及那个在困境中成长起来变得优秀的自己。就像陈俊生说的,他从来没有想到罗子君是这个样子。是的,就连我们观众也很难想象,罗子君竟然会有这样的一面。当他这么说的那一刻,我们都相信,他是心动的,也无疑是后悔的。
在这里,我并不是在宣扬取媚于男性的男权思想,这个世界本就应该男女平等。但不论男性还是女性,都无法排斥一个像后来的子君那样优秀的人。试想,如果罗子君没有这样一段经历,依然是之前那个不懂得提升自己的能力、只知道消费和挖空心思抓小三的陈太太,那么她就不会一路上邂逅这么多美丽的风景。
三、
趋利避害是人类的本性,价值交换是人际交往的实质。就像古时的达官贵族,其交往对象往往要么富贵要么显赫,普通平民百姓一般来说难以进入他们的圈子。当时的科考作为普通人上升的唯一通道就提供了这样一个合情又合理的价值筛选渠道。又如我们成长过程中一个个走散的小伙伴,其实不是走散,长大后无比理性的我们知道,那是价值选择的结果。现如今,虽然不全似古代,但有一个定律却是恒久不变:你是什么层次的人,就决定了你将处在哪个圈子。我们无法埋怨价值流动的不公,只能怪怨不够具有交换价值的自己。只有当我们自身具备了更优秀的特质,才能吸引到更优秀的人,也才能看到更多、更美丽的风景。
如果我们不曾见过大海,就永远不能知道世界是多么广阔无垠;如果我们不曾见过高山,就永远不会知晓大地有着怎样的起伏连绵;如果我们不曾拼命向前狂奔,就永远不能邂逅潜藏深处的另一个自己,那个有着无限美好可能的自己。
你能想到的所有美好的事物,进步、机会、前景……都隐藏在我们不断向前的道路上,而我们要做的,只需启程。然后,在路上,相遇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