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老师一直在表达一个这样的观点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
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一个书香春云的城市,必然是一个美丽的城市。
我们在新教育实验过程中总结出了这样一个阅读理念:共读共写共同生活。
阅读一直是我十分喜欢,甚至热爱的事情,带领孩子阅读,建设书香家庭;带领学生阅读,建设书香班级,也一直是我努力和奋斗的目标。
事实上,学校为了推动师生阅读做了很多工作。比如说举办读书节、教师读书沙龙、读书汇报会,组建图书馆,下发书籍等等,但是这些活动缺少系统性、持续性和深度,往往是浮于表面。
2017年的时候,学校举办了读书节,读书节上同学们借书、看书、展示阅读成果、评选书香家庭,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家庭读书氛围的营造。
但是因为毕竟精力、财力、人力、物力都有限,只是举办了那一次。
学校非常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每年都要举行青年教师读书沙龙,以一个月为期限,青年教师们共同读书,每周提交读书心得,活动结束要进行汇报。
但是,从老师们的反应来看,老师们更多的是把这件事作为一项不得不去完成的任务,而不是借此机会充实自己。
对于这一问题,朱永新老师也给出了答案。首先是因为教师缺乏闲暇,许多教师疲于奔命,其结果是职业倦怠,一个处于辛苦或者倦怠状态下的教师,哪里还会产生读书的欲望?其次,即便教师有了闲暇,也未必用来读书。因为他们缺乏阅读的需要,缺乏阅读的环境。
从班级阅读来看,推广阅读也是困难重重。朱永新老师提倡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只有拥有共同语言,共同经典的民族才是一个民族共同体,而不是聚集在一起的人群,只有拥有共同基本立场与价值观的社会,才是一个真正的社会共同体,而不是一盘散沙,同样作为个班级也是如此,只有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基本立场,共同语言,共同经典的班级才是一个完整的班级。
师生在一定时期内共读一本书,也有共读书目,可是共读书从哪里来呢?
如今“五项管理”对于读书的要求很严格,学校不允许班级统一购买课外书,甚至不允许在教室里建图书角,以免触犯新规。如果老师要求家长买书,那会不会让某些家长认为老师会从中受益。就连最基本的书籍配备问题都难以解决,更别谈共读共写共同生活了。
就家庭而言,我是十分支持孩子读书的。虽然收入有限,但在买书上从不吝啬。令我欣慰的事,孩子也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只要有空闲时间大部分都是用来读书,很少看电视、手机等电子产品。
实际上,在带领孩子阅读的过程中我也是走过弯路的。比如买书的时候更多的是出于我的考虑和童书榜的排名,而忽略了孩子的兴趣爱好,导致如今还有几套书因为孩子不感兴趣而搁置。
吃一堑长一智,后来我注意观察孩子的阅读兴趣,挑选适合孩子年龄阶段和接受程度的书。这些书很受孩子欢迎。
当然,也不能单纯的以孩子的阅读兴趣为依据。有些我认为有益的书,买来之后孩子暂时不喜欢。但是我摆在他能够随手拿到的地方,时间长了,孩子慢慢地也开始感兴趣。
我们一起参加了今年孩子学校举办的“大手拉小手,亲子共成长”读书汇报活动。虽然只获得了二等奖,但是孩子表示很高兴,以后这样的活动还要参加。
就我个人而言,虽然我喜欢读书,而且致力于推广阅读,然而阅读依然困难重重。
首先是因为时间有限,在工作和家庭事务之余能够挤出来用于阅读的时间少之又少。
其次,朱永新老师也说阅读需要从容的心态,需要较长时间地投入思考。不仅要保证阅读时间,更重要的是保证阅读的状态。
但是,凭着自己对于读书和自我提升的热情,我依然在读书的道路上艰难前行。
每次参加青年教师读书沙龙,我都把它当做是一次机会,认真阅读,积极撰写读书笔记,努力学习提升自己。
每当我的学校和孩子的学校有相关的读书活动,我都会积极参加。不为别的,只为告诉自己和孩子,读书这件事是必须坚持到底的。
未来,我希望能够在专业阅读方面有所深入。
朱永新老师说:假如教师能够从日常教育教学中发现规律,发现意义,工作也就不再是劳逸,不再是重复,而是重复,而是重重充满奥妙与神奇。
我希望能够通过专业阅读,走向专业化,真正地与同学们、孩子一起共读共写共同生活,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