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用了三个小时看完了德国电影《无主之作》。让我想到了梵高及高更 等所有有关艺术这件事。
控诉纳粹的片子多了去,但是从艺术的角度控诉让我这个观影者很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艳。
一个在孩童时代就对绘画有些特别感知,仅此而已,但是30多岁声名鹊起,成为艺术家。他的成长经历告诉我:成为艺术家,系统的学习是前提,剩下的才促使了他的飞越:经历和感受。
三个阶段的人生经历就是他艺术的源泉。孩童时代,纳粹统治推行种族优劣,带他看画展的阿姨被当成精神病患者隔离处死,那环抱着他的丝丝温暖,那沉浸在弹奏钢琴中的忘我情绪,那聆听汽车鸣笛的陶醉,阿姨对艺术热爱的每一个画面深深镌刻在记忆深处。战火轰鸣,家园被毁,亲人战死,人们在欢呼胜利的时候这些都变成一道道雨雪风霜同样镌刻在他记忆深处。
第二阶段东德的求学生涯,刻板无趣。但对于一个敏感有些懦弱的学生就像行云流水般那么自然,平静。父亲仅仅因为是个纳粹党员战后就被剥夺了教书,只能在人们纷至沓来的脚步中清洗着楼梯,选择自杀是对命运的抗争,对尊严的捍卫。目睹了父亲上吊的清晨,他转身上学。死水微澜,平静的湖面那只是男主蔚蓝色眼眸的伪装。日复一日的站在脚架上画着没有生命力的宣传画,思想就像蒙上眼睛的驴只能转圈拉磨。
亲人或死于纳粹或亡于战火,或者被杀或者赴死,自由逝去了,亲情褪去了,男主的生活就像干裂河床中蔫头耷脑的小草。突入而来的爱情是窒息的地牢中投射的一道光芒,他爱上了下令杀死他阿姨的教授女儿,可他对教授是坚定的纳粹分子这一切都不知道。
枯燥的绘画让位于炙热的爱情和即将到来的小生命,可是岳父丈人用娴熟的手术刀杀害了这个小生命,理由还是纳粹种族优劣论,因为男主的父亲是自杀的,一个有自杀基因的家族是不能传承子嗣的。这一幕又被掩藏在男主那蔚蓝色的眼眸之下。
第三个阶段,西德的艺术创作。叛逃到西德后突遇开放的艺术环境,也遇到了人生的伯乐,那个用自身的经历启发男主的教授,让他欣喜之余开始了自己的创作,满心欢喜的请教授来点评,推门而出的教授留下一句话:这都不是你。醍醐灌顶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他拿出了儿时所有的照片,看到了报纸上纳粹分子的被捕,那双蔚蓝色眼眸下尘封了太久的记忆被唤醒:阿姨怀中的温暖,阿姨耳中汽笛声,涌动在阿姨身体里活力四射的生命力,被医学教授、纳粹分子的寒风肆虐成斑驳的碎片。一幅幅带着记忆的绘画诞生了。
艺术创作源于生活,你的作品必须是你的真实经历,你伟大的作品又必须是你的痛彻心扉的感受,而感受能否用画笔表现出来,那就是天赋了。
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的思特里克兰德,放弃优越的证券交易所的工作,只身巴黎学习绘画,贫穷、疾病熄灭不了他心中的月亮。30岁才拿起画笔,7年后就成就了一幅幅名画,那是因为梵高心灵的一次次翻滚。食不果腹下还在为了心中的“月亮”而追逐。阅读《亲爱的提奥》字里行间流露着梵高对生活的热爱,让我想起了《向日葵》橙黄色的艳丽,花朵的飞扬灵动包含着作者激情善良的内心,这是一个就连做教士也纯粹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被学院开除。《星空》里星云扭动着仿佛燃烧的火球,表达着作者挣扎于痛苦的疾病仍然奋力向上的内心。
当这些人能用所有赋予人类的符号,或文字、或音乐、或舞蹈或绘画把内心真实的感受表现出来,而进行着一次次的创作,那都是艺术家。
艺术最高级的力量来自心的呼吸,从上个世纪30年代的德国一直到现在,德国一直在反思,一个一直在反思的民族就像海纳百川的湖泊涌动的是奔流到海的活力。
一个能让每个人衣食无忧的社会是真正的幸福?那只是初级阶段,真正的幸福社会是能让每一个心灵自由呼吸的世界,那时候才有艺术的辉煌。
想起了《美的历程》,原始社会的图腾,古朴陶器上的灵动的纹饰才是艺术的核心:平等、和谐、温润、无拘无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