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花生(来自豆瓣)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818055/
表达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人类的社交性决定了,人总是希望能向他人表露自己,从而获得支持。但很少有人意识到这是需要学习的。毕竟,现在社交网络的发达,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像日常说话一样发布自己的状态。可是区别也就出来了,擅长的人成为大神,他们吐槽吐得恰到好处,还能把哲理当成段子讲,段子当做哲理讲,妙趣横生。还经常的,有些句子一下就能戳中你,让你心头一热,大腿一拍,诚心实意的想给人家点一万个赞。但不擅长的人却有点尴尬,当想要对心中有所感概的东西进行表达的时候,却总是干巴巴又无神无彩,就只好还是做回一个小透明。
但要想从不会表达的小透明进阶到大神,并不是无路可循。写作是有技巧的,无论只是发一条140个字符的微博,还是想和其他人交流关于某部电影的不同观点,都无需质疑的需要技巧来使自己的表达更加吸引人。
一段表达,无论长短,应当有好的句子,主旨和行文结构也应该简洁明了。《精简写作》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了这一点,《精简写作》并不只是简单强调写作要如何才能精简不赘述,其核心是学习如何突出核心表达,增强表达的浓度,也学习如何写出一瞬间抓住人们的注意力并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的句子。
如何能写出直击人心的好句子
有时候我们会被一个句子,一段对话一击而中,“ Is life always this hard,or is it just when you are a kid? 人生总是那么痛苦吗?还是只有小时候是这样?”“always like this总是如此”《这个杀手不太冷》电影里的经久不衰名台词,感动且持续感动了很多人。但如果是一个短文学习者,则会注意到这个富有感染力的句子,用到了变换节奏的小技巧:以一个长句子开头,接着以一个简短的句子或片段作为结尾,就好像长句子积攒的势头需要一个比句号更强的阻力,给它一个急刹车,这个阻力来自句尾的单词或短语。这个小技巧同样也适用于一段长的文本,或一个段落,可以利用不同长度的句子来调整阅读节奏,使得文章更具有可读性和趣味性。
有的句子看起来非常富有哲理性,不管句子内容是否真的禁得住深究。“What matters is not the man in your life, but the life with your man.重要的并非你生活中的男人,而是与你男人的生活。”是不是这句话有让人想要顿一顿思考一下的感觉。当你想要加深某个观点的给人的印象时,不妨使用一下这个小技巧:交错法双平行结构,是将两个平行句中的语序颠倒的修辞手段。这个格言中常用的技巧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效果。
还有慢慢被大家喜欢上的“丧”语录:“有时候你不努力一下,你都不知道什么叫做绝望。”读到这个句子的时候,是不是会想到那些失败的经历,然后会心一笑。从小我们接受的都是比较励志的教育,但在当今快节奏、高压力的环境中,我们会发现坦然面对失败的态度才是支持我们继续努力下去的动力。这是“丧”在当今流行的原因,而类似“丧”语录这种让人会心一笑的句子,则有一些共同的特点:笑点是因为句子的第二部分,违反了第一部分建立起的游戏规则。我们在阅读句子时,是带着一定期望的,比如“白雪”这个词后面很多人会脑补上“公主”。而打破这种既定的规则就会使句子产生新奇感。
《精简写作》这本书书中还有很多关于炼句的写作手法,比如:使用从句作为关键要素来构建论点;使用二元对立&三元对立来构建文章元素和结构等等……都是非常实用并且能很快学习进行练习的技巧。
慢慢读下去,会发现读这本书像是在上一堂妙趣横生、并且常常触发许多不同念头的写作课,仿若带我回到少年时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读书的情形。而作者罗伊·彼得·克拉克本人确实也是一名桃李满天下的教授,他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波因特学院教授写作,培养出了一批获得普利策奖的作家,还曾入选名人堂,被誉为“全美写作指导老师”。《精简写作》文风简洁,语言精练有趣,是作者罗伊·彼得·克拉克所倡导的写作原则的最好示例,在书中给出了很多实用的关于写作的技巧,讲解深入浅出,是一本学习表达和写作都非常不错的书。
如何能够持续的输出
磨刀不误砍柴工,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就好像临摹是绘画的基础。以强烈色彩对比的画风而闻名的梵高开始学习绘画时,曾多次临摹法国画家让·弗朗西斯科·米勒《播种者》这幅画作,从梵高早期草稿中也可以看出梵高在追寻艺术创作之路上受到的各个派别画家的影响,直至最终寻找到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的风格。可见在不断在向大师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但可以一窥大师的技艺,改进自己的技巧方法,也是在摸索自己的核心表达方式,积累自己的才能。写作也是一样,阅读大师的作品,从字里行间品读意境和技巧,是很有效率的一种学习方式。
除了阅读大师的作品,也可以向你喜欢的在世作家询问关于写作的一些具体问题,虽然有可能会没有回响,但对自己而言也是一次很好的整理机会。这是因为,在他人发问的时候,自己也会先给出若干个答案,而这若干个答案中就蕴含着真正的问题或是真正的答案。并且我相信大多数人作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都会乐于给喜欢自己的后期之辈一些建议。
一位语言表达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也不应只局限于书本。在书本之外,只要留心,我们能从大量的信息中学习到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比如印在闪闪发光的大牌明星旁的企业Slogan,广告里的文字小把戏,偏爱歌曲里的歌词文本富有意境的表达方式,甚至是在餐厅中偶然听到的富有趣味的对话。
作者罗伊·彼得·克拉克对于如何读有所得,给出了十分有用的几点建议。
练习扫读&略读
同样的一本书,有的人快速翻过以后,居然就能从中有所得;有的人老老实实啃完了,却还是一头雾水,不知道自己到底看的是什么。
但如果你已经点亮了扫读的技能,就可以预测文章的走向,一目十行也就变得很容易。扫读的关键在于注意那些定位词,也就是那些在文章里能一目了然的要素:标题&次级标题、关键词、标点、空白、字体及字体。
这里要注意扫读和略读区别,这是两种不同的阅读技巧,略读更侧重于把握文章的重点,在你看到文本中的一个段落时,可以一眼就看到其中的重点,因为整个段落里的句子都在合力表达同一个观点,使得这个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这也是层层递进和辞藻堆砌的区别。而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则可以运用一些核心问题来使写作重点变得清晰:为什么这个故事是重要的、能被大家传颂的?关于生命、世界和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这个故事讨论了什么?这个故事真正想表达什么?这三个核心问题也可以简单的看作是引题&破题、立论&论证、结论,也就是在文章中担任关键的起承转合的部分。
在页边空白处写作是一种探索个人观点的方法,是和作者的一场隔空对话
如果秉承对书本的爱护是维持它雪白如新的状态,那就没法放松下来和书中的思想沟通,这时候书籍作为知识的载体是处于一种维持原有秩序的状态的,而要想真正能从书本里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则需要打破原有的秩序,参照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内容进行解读,从阅读中激发思考。
人的大脑在运转的时候,相比较富有逻辑其实更加富有联想。而在阅读时,大脑则在不断地联系那些飘渺的思维,如果任其犹如天上的浮云聚散,那是很可惜的,因为在阅读中获得的能量和灵感,恰恰就是就是这些如浮云一般聚散的思维碰撞后的火花,这些才是阅读后的真正所得,其余的只能叫做记忆,而众所周知,记忆是一种如果你没有不断地强调就会只留下模糊印象的东西。
而和作者进行对话的状态则是能学习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的状态。
删减文本是确保表达核心清晰的手段
删减是困难的,王尔德曾说,早上删掉的一个逗号,晚上还是决定要把它放回去。但真正困难之处,并不在于把刚创造出来的东西又删去,而是在于表达的核心不清楚。当一篇文章、一个段落、一句句子没有表达核心的时候,文字的力量就会分散减弱。也就会造成即使修改很多遍,也还是没有集中集中力量的文字,表达也就不够出彩。
如果在开始编辑前,你就对要表达的核心观点十分清晰,并且对要怎么论述和表达效果也胸有成竹,那毫无疑问效率是可见的。一开始就删掉那些不相干的部分,能够确保文章脉络清晰。
但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使用“头脑风暴”的方法—尽可能的搜集能让故事更加吸引人或让评论更具有说服力的因素,然后修改时再把和重点不相关的材料拿出来。这个删减冗余文的过程,是重新思考整理核心表达的过程,也是确保文章脉络清晰,核心突出,用词精确的过程。
善用你的咒语
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魔杖是魔法师的兵器,但哈利危机情况下曾直接念出咒语,发挥力量。他很不解,询问教授是怎么回事。作者J·K· 罗琳对这一违反她所创建世界规则现象的解释是:语言本身就具备魔力。这个解释在当时曾深深的震撼过我。
这是个人言论更加自由的时代,但网络上很多人误解了言论自由,由此衍生出了网络暴力等词,好的句子有惊人的力量,但如果被用在有危害的地方呼唤的就是恐惧和偏见而非理性和宽容。文字技巧赋予文字的力量被滥用,很多段子就只是依附于满足消费的文化,更有甚者是把一些害人的念头,披上好看的理想外衣。又或者占领道德制高点,把真正的问题变成文字战争。
希望大家都能善用自己的咒语,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网络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