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标准化,工业时代的圣经。
但是这个圣经背后的隐含假设是:存在足够的需求。
对于匠人来说,也会存在一个隐形的大问题:谁为过剩性能来买单?
良质的假设和快消的假设不同,良质更多追求的是长久的稳定性,细节。
这也是人为什么看到特斯拉出的皮卡有一种科幻的模糊感——太少的细节,缺乏了一种精密的安全感。
强迫症其实是一种放大的人的一种内在诉求——对称,完美,细节:能够看到规律,对称,节奏。
但是个性化的需求是什么,到底应该如何来衡量什么是需求?
个体被无限放大和满足的背后,什么支撑了个体的需求?这些需求被满足以后,还会去到哪里?或者说,满足这些需求的最终希望变成什么样子?
是为了与众不同,还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
如果是与众不同是基于荷尔蒙的驱动,还是彰显自己的存在,确认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和意义的?
与众不同是为了获取更多资源,还是为了更好的融入大众 ,成为大众的节点?
在看似二元对立的问题背后,似乎有一个统一的答案。
为什么而存在,我们要突破什么,拿到什么,我们应该去到哪里?
面对封闭的空间,被隔离的林林种种,其实绝大多数人,希望被看到,被认可,被接纳。
而这个时代,越来越虚拟,越来越区隔,效率是不是关键?不是,创造才是。
——照相机先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