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巴菲特在2017年致股东的信中提出:不管是大型机构投资者还是小型个人投资者,都应该坚持投资低成本的指数型基金。他也毫不避讳地说:如果立遗嘱的话,其名下90%的现金将让托管人购买指数基金。
巴菲特的建议肯定不是随口说说的,是有大量证据的支持。在美国最近几十年,主动管理型的基金平均只有三分之一左右跑赢大盘指数,也就是说,有三分之二的指数型基金业绩优于主动型基金。
在中国虽然是主动型基金业绩优于被动指数型基金,但指数型基金,这种不依赖于基金经理,靠指数编制规则形成的基金,还是受到大多数人青睐。大概是因为投资者没有信息优势,没法跟机构投资者竞争。
虽然巴菲特自己在工作中实践主动投资,但他还是给普通投资者推荐被动的指数投资。
在研究指数型基金的过程中,2005年,一个叫罗伯特.阿诺德的美国人发现一个问题,为什么指数基金普遍以市值作为基准呢?
这样编制的指数,市值越高的公司在指数中的权重就越高,该指数基金就必须把更高比重的资金投入这些标的,这种由市值决定权重的加权方法,不是等于在“追涨杀跌“吗?
被投机者追捧越火、被炒作越多的公司,市值就会涨得越多,而市值加权法要求把更多资金配置到这些股票里,这有点像傻傻的跟风行为。
相比之下,基本面很好但短期被投资者非理性抛售的公司,股价会莫名其妙下跌,市值降低,变成标准的巴菲特式价值股,可是,按照市值加权法,指数基金又必须下掉这些股票的权重,必须跟着抛售这些价值股。
阿诺德发现这些构建指数的方法完全错了,100%违背了价值投资的原则,因为由公司市值决定在指数中的权重等于是“追涨杀跌”,是放大市场非理性冲动对指数的影响。
02
那要怎样才能既保留指数投资的被动性和低成本,又让投资者享受价值投资的好处呢?
答案在于回避股价,以基本面构建指数。一只股票到底是否为价值股,主要取决于它的股价相对于基本面而言是否有偏离。
比如,中证50中的50只成份股都不变,只是不用每股的总市值,而是用这50家上市公司每家的总盈利为基础,算出每家的盈利占所有50家公司的总盈利之比,以这个比值做指数权量。
这样一来,盈利能力就成了指数的锚。也就是,任何公司的股价可以飙升或者大落,只要它的盈利没有变化、其它成份公司的盈利也没变,它在指数中的权重就固定不变。这就避免了市值加权法带来的跟风冲动,也使指数具备很强的价值投资特征。
为了更稳妥地度量每家公司的基本面,阿诺德和合作伙伴把四个指标加到一起:现金流、营业收入、分红以及净资产,这四项之和即为公司的基本面。基本面占所有成份公司基本面总值的比重越高的公司,在基本面指数中的权重就越高。
这种规则下编制的指数会偏爱规模大的公司,因为现金流大、营业收入多、分红多、净资产高的公司,在基本面指数中的权重也会高。但这里的“规模“是基于基本面,而不是基于股价。其核心在于把个股的指数权重跟股价脱钩,以次排斥跟风。
03
这种基本面指数基金盈利如何呢?(相关数据来源于耶鲁大学陈志武教授的金融课)
从美国股市来看,在1967年至2013年间,基本面指数的年化收益为12.4%、波动率15.7%,而标普500指数的年化收益10.3%、波动率15.3%,也就是说两种加权法带来的风险波动率差不多,但基本面指数的收益高2.1%。(数据来源于耶鲁大学的陈志武教授的金融课)
基本面指数法是不是只对美国的大盘股管用呢?
阿诺德他们把这个方法用各类不同般票篮子和各不同国家的股市进行检验, 结果发现,不管是以美国的大盘、中盘、小盘股为基础,还是以行业划分、以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划分,基本面指数长期而言都优于市值加权法指数。
基本面指数法在中国是否会水土不服呢?
中证指数公司早在2004年底就推出第一个基本面指数,也就是“中证基本面50”。它跟沪深300一样,也是2004年12月31日从1000点开始。到2018年初,中证基本面50升到4697点,年化收益率11.05%,加上分红则年化收益13.9%;而同一时间开始的沪深300涨到了4225点,加上红利的年化收益为11.9%。
也就是说,从2005年初以来,基本面指数是明显好于基于市值加权法的沪深300指数。
04
目前,在国内市场上,有两类基本面指数基金,一类基金是跟踪中证编制的基本面指数的,比如,跟踪中证基本面50指数的嘉实基本面50基金;跟踪中证锐联基本面400指数的,有泰信基本面400和浦银安盛基本面400;跟踪中证锐联沪港深基本面100指数的,有浦银安盛中证100等。另一类基金是跟踪深证基本面指数系列的。
基本面指数基金,在国内已经越来越多。基本面指数基金完全回避股价,完全由基本面决定个股的权重。基本面相对于其他公司越好的股票,在基本面指数的权重越高。
这样,投资基本面指数基金可以带来“一石二鸟“的效果,既提供低成本的被动投资工具,又可以实现价值投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