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蓝的天上,白云在飞翔,美丽的扬子江畔,是我可爱的南京古城,我的家乡……”
深沉幽怨,朗朗上口的曲调,这几天她竟然不经意间多次哼起,仿佛忘了初次接触这首歌曲时的震惊与接下来的反感。
知道吗,这首歌曾被定性为反动歌曲,这首歌的作者曾因这首歌判死刑,后改判十年,九年后平反释放。
或许是抛开了歌词的影响,离开了视频里表演画面的刺激,淡化了初始印象中的非本质元素,只剥离出单纯的旋律,而旋律的确是优美的,也是引人动情的。
实际上那些画面在她脑海中并没有完全消失,只是意识上有所屏蔽,或者是忽略了一些附加的因素,那些并不是歌曲要表达的内涵,或者歌曲本身就是一种词不达意。
正如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对一首歌的解读或演绎也会有多个版本,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和创造性,虽然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万变不离其宗,但仍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突显事物的某个侧面,诱导人们的注意,甚至可以放大阴暗面,使其成为事物的主要矛盾方面而给事物错误定性。
要说这首歌是当年南京知青的思乡之曲,倒也贴切,虽然意境有些消沉。
但要作为南京知青之歌这种大主题的演绎,显然是不恰当的,当年的知青运动红红火火,其历史意义绝不应该因为运动中出现的种种弊端而全盘否定,社会的发展自有其必然的规律,知青运动无论是从动机上还是从效果上看都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功德不可抹杀。
据说这首歌原名叫《我的家乡》,并非南京知青之歌,可见,作者的初衷仅仅是一种思乡情绪的渲染,并不是凌驾于运动之上的恶毒攻击。
而作者的悲剧,则应是源于当时的敌台莫斯科广播电台的频繁播放,而这首歌也由此定性为反动歌曲而禁唱,当然也与当时国内的政治环境有关。
出于好奇,她在网上搜索了这首歌,发现歌词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问题,但看了演唱视频后,她的情感天平陡然发生倾斜,她觉得,歌曲的表演形式无疑给歌曲套上了反动的外衣。
一群知青忧伤迷茫的眼神,透射出对现实生活的无奈,而歌曲前面的引子——“啊,南京,我可爱的故乡,啊,南京,何时才能回到你的身旁,你身旁!”——整个舞台的艺术画面让人莫名想起歌曲《松花江上》的情景,无论是歌者的神情动作,还是旋律隐含的思想,二者是何等的相似。
而另一个版本的演绎,则主要是从节奏速度上说出了表演者想说的话。
极低的男低音,极慢的速度,极悲愤的表情,沉重而压抑,仿佛三座大山压在肩头,完全失去了这首歌的本色。
……
她忽然想起曾经做过的游戏,给电视剧的一段剧情配音:配上与剧情完全相反的内容,竟可以反转正反面角色而不露痕迹,正面人物在她的配音下成了反面人物,而反面人物则成了正面人物。
多么奇妙,她不由感叹人类语言的强大,人们把言语语言、体态语言与音乐语言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传情达意,构成了多么丰富多彩的人类语言世界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