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的开头是这样的:
农历六月初十,一个阴云密布的傍晚,盛夏热闹纷繁的大地突然沉寂下来;连一些最爱叫唤的虫子也都悄没声响了,似乎处在一种急躁不安的等待中。地上没一丝风尘,河里的青蛙纷纷跳上岸,没命地向两岸的庄稼地和公路上蹦窜着。天闷热提像一口大蒸笼,黑沉沉的乌云正从西边的老牛山那边铺过来。地平线上,已经有一些零碎而短促的闪电,但还没有打雷。只听见那低沉的、连续不断的嗡嗡声从远方的天空传来,带给人一种恐怖的信息——一场大雷雨就要到来了
就在这种压抑又沉闷的气氛笼罩下,小说的主人公——高加林出现了。可小说一开始,便把他放在了一个令他绝望的处境之下——他的民办教师被下了。这是故事的开始,也是高加林人生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从此,高加林的生活轨迹完全改变了。
对于高加林来说,他转为国家教师的幻想破灭了。他拼命读书想要摆脱成为一个农民,可现在,他不得不成为一个艰辛的农民。对于他的父母来说,他们不忍儿子受苦,又担心今后的生活。高加林的教师位置是高明楼用自己的儿子三星顶掉的,虽不光明正大,可高加林一家能有什么办法呢?他们甚至不敢给高明楼苦脸看,无奈,痛苦,憋屈。
回到农村,高加林遇到了巧珍
刘立本这个漂亮得像花朵一样的二女子,并不是那种简单的农村姑娘。她虽然没有上过学,但感受和理解事物的能力很强,因此精神方面的追求很不平常。加上她天生的多情,形成了她极为丰富的内心世界。村前庄后的庄稼人只看见她外表的美,而不能理解她那绚丽的精神光彩。

巧珍爱他,爱的热烈而单纯,面对巧珍,高加林在短暂的懊悔之后终于还是陷入了爱恋之中。爱情使高加林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这一点,哪怕在面对全村人的风言风语时都没有改变。
而就在高加林开始习惯农村生活时,他的叔父返乡成了劳动局长,因为走后门下了他教师职位的马占胜于是也为他走了次后门,安排他去县里当通讯干事。高加林别了巧珍去了县里,在这里,他很快显露出惊人的才干,一直以来都在心底爱着他的黄亚萍忍不住了,她寻他,听他口若悬河,自己也侃侃而谈,她还为高加林写了一首小诗:
赠加林
我愿你是生着翅膀的大雁,
自由地去爱每一片蓝天;
哪一块土地更适合你生存,
你就应该把那里当作你的家园
和巧珍比起来,黄亚萍无疑更为优秀,她以前是高加林的同学,现在是广播站的播音员,她可以和他谈天说地,可以帮助他有更好的前途,而巧珍,不过是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村姑娘,他与她的共同语言已经越来越少了。考虑再三,高加林还是决定离开巧珍,与黄亚萍远走高飞。
这很像陈世美的故事,不是吗?可高加林又不是完全的恶人,他良心不安,他觉得自己对不起巧珍,于是他痛苦,纠结,简直要癫了一般。但他还是约了巧珍,和她分手,开始了和黄亚萍的恋爱。

高加林的人生似乎注定一波三折,他“走后门”的事情被抖了出来,他只能再次回到农村,生活像是给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这次跌落,虽然有村里人和德顺爷爷的安慰,却不会再有巧珍热烈的爱来容纳他了,他把她,一个金子一般的姑娘弄丢了。
看完之后,我感觉巧珍和黄亚萍就好像是农村和城市的代表一般。加林爱着生他养他的农村的土地,却又执着地追寻着更大的城市,就像他痛苦地在巧珍和黄亚萍之间作出选择。
高加林的人生,常常身不由己,常常痛苦懊悔,可我们其实并不能说他真的选择错了。他好像同时爱着巧珍和黄亚萍,又好像谁都不爱。他是人生路上艰苦的跋涉者,却又常常在路途中迷失自我。
路遥的描写丰富细腻,他刻画出了一个时代下矛盾重重的形象,让人哀叹、怜惜,忍不住就和这个形象层层纠葛在一起,在矛盾中思索和探讨
投稿:山川异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