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主产区建设与发展----基于一个粮食大省的视角》中关于仓储调节的分析:
发展商品粮生产,流通中的仓储调节居于十分重要地位,这是由于粮食本身固有的特点以及粮食生产的不稳定性和粮食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等多重原因所致。因此,必须根据生产建设与流通建设同步发展的原则,加强仓储设施建设。对于吉林省的粮食生产来说,特别是对于建设中的玉米生产基地来说,仓储调节具有更进一步的重要意义。这是由于对目前所输出的占粮食总产量1/3的50亿千克玉米来说,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都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如果要在不稳定的供求关系中实现相对的稳定,必须通过强有力的仓储手段进行调节。因此仓储调节在实现吉林省粮食供求平衡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进行仓储调节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仓储系统要有较强的“蓄水”能力,二是仓储系统本身必须具备与生产者利益相一致的经营行为。前者属于仓储设施的基本建设问题,后者属于粮食经营体制问题。然而就现实而论,这两方面都与仓储调节功能本身表现了严重的不适和摩擦。仓储设施不足,“蓄水”功能低弱是粮食流通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其具体表现在,一是烘干降水能力不足,二是库房晒场不足。烘干则是最为突出的一个矛盾。目前烘干能力为30 亿千克,而合同定购内粮食就36.8亿千克,此外还有20多亿千克的合同外的商品粮。从现有库房和晒场来看,露天坐围仍占很大比例。土晒场面积大,占总晒场的50%多,容易混进碎石等恶性杂质,降低玉米质量。就粮食经营体制方面的问题来看,主要是粮食经营组织以营利为目的这样势必与农民利益发生冲突,从而在事实上难以发挥稳定供求的仓储调节功能。
为了有效发挥仓储调节功能,必须改变仓储设施落后和粮食经营体制不适应的两方面问题。仓储设施建设方面的限制因素主要是资金不足,尽管近几年来国家进行了一定的投资,但仍距实际的要求相差很远。在此方面可提供的对策思路是:第一,在建设资金的来源上走国家、地方、个人、社会多渠道筹集资金的道路。一方面国家要在总体规划上进一步加强商品粮基地的仓储设施投资,另一方面充分调动社会其他方面投资的积极性,开辟更多的资金来源。第二,在资金使用上,应抓住主要矛盾,目前主要是玉米降水问题,只要玉米降到安全水分,就能确保玉米质量,因而首先抓降水设施建设。第三,在发展国储的同时,注意发展储粮大户,许多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农场和农户一级的仓储设施建设。实行藏粮于民的政策,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玉米基地内发展民间储粮大户,对于缓解收获季节的运输压力、分散降水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外玉米降水一般采用烘干和烘干机两种形式,但都很不理想,也在力图寻找利用自然能风干的办法。发展民间储粮主要采取用玉米楼子存放玉米棒子的办法,这实际是利用自然能进行风干,这比机械风干更易于保持玉米质量,实践证明这样做是可行的。发展民间储粮大户,应主要在一些产粮大户中进行,采取粮食经营部门委托代储的形式。发展储粮大户的投资一是靠农民自筹,二是国家提供一定数量的贷款,粮食经营部门要提供技术咨询,保证储粮质量。第四,在吉林省中部玉米基地建立国家粮食储备库,目前吉林省储备粮占国家储备的10%,事实上起到了平衡全国供求的作用。应正式确定粮食储备计划,纳入国家总的计划之中。建立粮食储备库的依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吉林省是商品粮大省,这13个县(市)是提供商品粮的主体。但由于农业生产本身所固有的不稳定性,特别是目前的抗灾能力很脆弱,使年际间产量很不稳定。直接影响吉林省粮食输出并涉及全国的供求平衡。为了稳定全国的粮食供求关系,应付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有必要在吉林省中部玉米基地县(市)建立全国性的粮食储备库。另一方面从吉林省粮食输出的两个市场(全国市场、国际市场)来看,在需求方面都具有难以克服的不稳定性。为了减少这种不稳定性对供给的影响,也有必要建立粮食储备库。特别是从国际市场这块来看,价格动荡不定,为了在国际市场上能够占据主动地位,必须具备攻守能力,如果没有较强的储备功能是不行的。总之,通过建立国家粮食储备库对稳定粮食供求具有重要作用。
粮食经营体制改革同样具有强烈的迫切性。即便有了储备能力,如果粮食经营者利益与生产者利益不一致,也难以发挥调节供求的功能。粮食经营体制改革的基本点是经营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在中央财政资助下,丰年购进,歉年卖出,以调节粮食供求关系。在中央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建议中央设立粮食发展基金,这部分资金来源可根据一定标准向粮食调入省征收。宗旨是稳定和调节年际间和区域间的供求矛盾。
如果能够有效地进行仓储调节,就可以相对减少供求摩擦,提高供求吻合度,为玉米生产基地创造良好的再生产环境,促进粮食生产稳定眼展。
(本文节选自《粮食主产区建设与发展----基于一个粮食大省的视角》,郭庆海著,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2016年6月第1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