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筱鱼
七夕,朋友圈里将出现一如既往的两极分化现象: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旱的那派,分成两类,一类单身狗,一类有对象但因一方不开窍或不浪漫导致无法过节。一般来说,这一天他们的朋友圈会呈现以下表现方式:
A.七夕与我无关,心静如水,不指望能与平常有何不同。
B.发发牢骚,表达过不了节的遗憾和不满。
C.诅咒那些秀恩爱秀礼物的人们不能天长地久,最好当天因为什么事情闹别扭,能分手就更大快人心,以此获得心理平衡。
涝的呢,就像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而幸福的人都一样幸福,涝的就是幸福那类。他们在这天的朋友圈,要么晒鲜花、晒礼物、晒创意、晒烛光晚餐,要么晒男/女朋友。各种甜蜜喜悦,全然顾及不到旱派等人的感受。
这风格迥异的暗中争斗,不禁让人思考,过七夕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根据典故记载,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美丽的神话传说之后,民间文人以“七夕”为题,意会相望而不得的爱情,以此作文,流传千古。广为人知的如: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扎扎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也不乏有乐观之人从此典故中看到了爱情的美好,如秦观在《鹊桥仙》里写道: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到了现代,七夕节不再只是祈祷和寄托,而更多地成为人们对爱情的一种外在表达方式。他们用鲜花、巧克力等包装自己那充满了对对方爱意的心,然后呈现给对方,以此拉近双方之间的距离。此时,七夕便与西方的情人节(2月14日)无异。商家也将各种节日作为噱头,大肆煽动男男女女用各种物质化的礼物表达诚意,获取背后的利润。
在这样商业化的当下,人们渐渐会看不清楚,到底我们要的是什么?确定要的是那份礼物,还是要拿得出手的礼物出镜以此告诉别人我有多幸福?在众目睽睽之下的世界,人们也许自己都搞不清楚,那份真正的关切在哪里,并且,确定你想要的礼物来自他/她吗?
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人认为物质的充实感和感情的充实感就是幸福。但实际上,还有一些超越了物质和感情的东西,比如震撼心灵的感动。要感知这样的幸福,就离不开内心的“自我”。
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人分成“自我”和“自己”。“自我”是意识的中心,是判断日常言行、好恶、善恶的基础。而“自己”不会出现在意识的表面,平时人难以清晰地察觉到这一部分。就好像在小岛的中心建造的灯塔是“自我”,而位于地球中心的地核就是潜意识中的“自己”。
真实感受到内心深处存在的自己,便是人生的终极目的。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幸福感。因此,要感受到“自己”,就要让内心的“自我”和“自己”合为一体。即实现个性化,而并非盲目追随大众。
所以,那些内心充满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快乐生活,追求真善美的人们,即使目前单身,即使对象不开窍不浪漫,七夕这一天的24小时也是属于他们的。因为,他们用“自我”感知到了真正的幸福。
而被一堆礼物包围,在浪漫环境下,面对着男/女朋友,过了几小时后只留下面上供人点赞和羡慕嫉妒恨却并未感知内心真正幸福的人们,很不幸,其实,你过的并不是真正的七夕,而只是一次徒有其表的约会。
爱与被爱,是人生的重大课题。根据荣格理论,能感受到“自己”的人,才会真正幸福。这样的人,也并将懂得如何更好地爱,及被爱。爱与被爱的表现形式可以多样化,但请记得你内心深处的感知,永远排在第一位。
Coco·Chanel说,你可以穿不起香奈儿,你也可以没有多少衣服可供选择,但永远别忘记一件最重要的衣服,这件衣服叫“自我”。
在此祝愿,所有人都能过上真正意义上的“七夕”,感受爱与被爱的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