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乔布斯17岁的读到一句话:把每一天当做生命中的最后一天去过,有一天你会发现你是正确的。那时开始,“记住你即将死去”成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箴言。电影《时间规划局》里的人们从25岁开始也在践行这句话的生命含义,在那个世界时间就是货币,每个人从25岁起手臂上的萤色倒计时自动启动,每个人的原始时间是51年,人们用时间换取食物、车费、房租、啤酒等等的一切,当时间归零,也就意味着生命结束。世界分为12个时区,主时区被称为新格林尼治区,富人在这里花天酒地,几乎拥有永生,而等级最低的12区是贫民窟,穷人很快会将自己的时间花尽,然后靠着每日的工作换取一天时间,这时候对他们来说,每一天都可能是生命中的最后一天。影片的一个创意在于25岁过后手臂上萤色的倒计时时刻亮着,对于近乎永生的富人还是通常拥有不超过10天的穷人都一样,穷人会看着自己手上的生命一点点在流失,如果是你,你会绝望地颓废,还是会尽可能地努力活下去。
2.詹姆斯·麦卡沃伊在电影《分裂》里狂飙演技饰演了一个拥有24种人格的精神病人,据说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这让我想起了那本去年出版的《24个比利》,同样24种人格,已经超越了《致命ID》的11种,不过电影篇幅有限,不会像《致命ID》那样把每种人格都拿出来搞个家庭聚会让观众一个个看过来,《分裂》里差不多出现了6,7种,长期霸占病人的是强势性格的丹尼斯,为了让第24种人格现世需要完成一种仪式,这种仪式是绑架了三个未成年少女,其中女主还和病人一样幼年时被虐待,相同的遭遇让疯狂的第24种人格在镜头中神经质地从血淋淋的口中吐出“Pure”,从而放过了女主。漫画版《X战警》中的X教授有个儿子叫大群,脑中有数千种人格,这部《分裂》中的精神病人让饰演年轻版X教授的麦卡沃伊来演,其实没啥联系。这部片子如果抖森来演,一定会更棒。
3.刘慈欣在《时间移民》中写了十几篇短篇小说,从长篇的叙事节奏一下子缩短了十多倍的篇幅,开头的几篇挺唬人,看完想想什么玩意,如果不是大刘,我会觉得有点不符水平,三分之二篇幅后开始创意凸显,有物理学,有天文学,硬科幻掌门人写点爱情写点人文艺术总会有点不解风情的感觉,如果当初潘金莲衣服脱半天,西门庆就被热死了。《三体》中他已写到宇宙尽头,《时间移民》中的几篇小说更具体的提到这种尽头,比如宇宙爆炸后的无限扩张到了极点,然后开始坍缩回到奇点,一切物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作用是相同的,所以宇宙的坍缩不仅体现在空间上,时间上也是同步,说的明白点也就是时光倒退,懂了吗??吗,了,懂,退,倒,光,时,是,就,也,点,白,明,的,说。这时候我们会发现一句俗话梦想成真,泼出去的水终于可以回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