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银银 贵州省息烽县人,1986年生。是著名葡萄画家黄荣华的得意弟子,2017年在雷甲寿老师高研班进修结业。她自幼喜爱绘画,幼年时期就表现出了对绘画的极大兴趣,看到实物就想画。她所画的水墨葡萄清晰地展现出苏葆桢水墨葡萄的风格,其技法不仅继承了苏葆桢的精髓,更注入了浓浓的水墨神韵和人文气息。其作品多次参加省市的画展并获奖,现为贵州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福建省“长秦林墩书画院”副院长。
兴致所至,情亦相随
——青年画家侯银银葡萄作品欣赏
郑启轩
艺术作为时代精神的产物,自诞生起就关照生命,追寻意志自由,探究恒久不变之道。庄子曰:“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中国画作为精致的艺术表现形式,只有通过精神的把握才能窥察其中的意蕴,也才能给大众以心灵的慰藉。
侯银银画葡萄,没有把葡萄这一自然景物看成是某种既定的艺术样式,而是把心灵图景转换为笔墨形式与结构。因为,当代人真正向艺术要求的不是某种浅薄的、基本的解释,而是一种新的创意,一种全新的视角。侯银银对自己的要求是,每一幅作品都应有“理”。
审视她笔下的作品,层次浩繁又体现清澈,用色大胆但绝无滥触,墨色强烈而协调统一,以无法为有法,融化灵机,用笔由古法中脱出,而又法无定法,锐意求新,独出胸臆,不拘一格。
是故,她画作之“理”。首先是得之于先贤哲人所论之“理”:一是形式,即静止的物体所表现的条纹或样式;二是规律,即事物的变化运动所具有的客观联系。所谓“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地之理、万物之情”。其次是表现了绘画之“理”,这是前面的一个条件而进一步生成的,笔墨之理若不能建立在对天地之理的感悟之上是没有生命力的,甚至是不合理的。侯银银画作之所以能够生动的表现绘画之理,正是由于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尽管她同其他画家一样严格遵守传统的笔墨程式,但他不仅仅将之视为一种技术上的功夫,而是随着表现对象的变化而变化,依据天地万物的自然之理而进行调节,以实现对客观场景、情调和氛围的更有效表现,实现物象造型与笔墨的高度统一。然后进一步地通过笔墨的形式来展示意境,这是她经过不懈努力之后才具备的的一种能力,亦能具备通过某种特定的媒介去捕捉和体现这种体悟的本质和意义的能力,把它们变成一种可触知的东西,“一个人真正成为艺术家的那个时刻,也就是他能够为他亲身体验到的无形体的结构找到形状的时候。”(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
整体而言,侯银银画葡萄,秀美里寓含刚健,纷繁中强调内质,艳而不媚,浓而不塞,放而不散。在渲染敷色和处置色与墨线的关系上得心应手,有许多独创之处。其设色明快纯清,淋漓而放达,不拘于具象之间;其墨线勾勒行笔流畅,又抑扬顿挫显出浓厚功力;自出手眼,清新俊逸,自然流露,这无疑需要一个画家的精心布局;远、高远还是深远,逸、但闻人语、尽染、做到这点是非常不容易的,概括地说,侯银银作品的那种气韵生动可使人尘思尽去,雅致自在。
当今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又处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任何艺术家都要有一种担当,即艺术的创作是在重建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其所追寻的“道”应该是民族精神和核心文化,每个艺术家都应该成为传统精神的守夜人。
诚然,艺术肯定且需要天才,但是艺术却无捷径可走,绘画更是如此。比之先贤,今人更为缺乏的是“童子功“和蒙学素养。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年代,一些画家没有扎实的基础,更谈不上古人的“退笔成冢”“洗墨成池”。科学技术和现代化手法,以及人们的猎奇、求变心理给了他们成功的外在因素。
侯银银师从黄荣华老师,追求其独特精湛,推陈出新的艺理,草书入画,大写出藤蔓、枝干,颗颗葡萄融合了西画色彩的特长,既充分利用宣纸的浸润性能和水、墨推拒的天然效果又运用色彩的浓淡变化,并在葡萄中间留出高光点,深得大众喜爱。
实践证明将艺术智慧凝聚于这方寸之间,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形成既富时代精神又有自我面貌的艺术风格更是不易之事!在长期的艺术创作实践中,重新审美侯银银的作品,意趣不同,取向亦不同,但都具有本质上的同一属性,兴之所至,情之相随,正因为本质上的一致性所以能外显出‘典雅、精练、雄浑、高古、稚拙’等不同风格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