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看到身边的人一个一个的变阳,我心里也开始打鼓了。心想估计早晚得阳,还是早作准备,于是从卫生所要了一些药拿回家里。
真是“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12月29日早晨一醒来,我就隐隐的觉得喉咙和鼻子不太舒服,上午就不停的想吐痰,当时心里猜想可能情况不妙。中午测了一下抗原,阴性,便还抱着一丝希望。但下午状态越来越不好了,勉强吃过晚饭回到房子,开始头昏脑胀,畏寒怕冷,我赶紧把大衣穿上,联系卫生员给我测体温,果然发烧,38.3度。
至此,我十分确切地知道,我中招了。
接下来,就是程式化的吃对乙酰氨基酚片和连花清瘟胶囊,又赶紧打了一盆水泡脚以对抗虚寒。都说病来如山倒,要说不难受那是假的,但我更担心的是第二天的会议,有好几份材料要发言,我怕一旦烧退不下去,身体太过虚弱,会坚持不下来。
到晚上八九点钟,越来越难受了,轻轻一晃脑,就感觉头重脚轻。之前看了人体与病毒在体内战斗的抖音,知道此时要好好休息才能保证体力,就干脆早早的上床休息,极力的让自己睡着。在迷迷糊糊、半睡半醒间到了凌晨四点,就彻底清醒了,眼光光的又熬了两个多小时才起床。这一个晚上,是真难受的一个晚上。
早饭后又吃了一粒对乙酰氨基酚片,感觉好多了。果然,上午开会状态不错。中午回到家测抗原,赫然显示红色的两条杠杠。下午状态差些,坐在会场,总感觉腰部凉飕飕的,又开始畏寒了,不过总算坚持了下来。
接下来是3天元旦假期,我刚好放下一切,闭门不出,一心一意与病毒作斗争。3号开始上班,到今天就整整9天了。这几天,谈不上有多难受,但也不好受。之前看那么多人都感染了,自己却还能一直坚挺,以为会侥幸逃过一劫,成为幸运者挺进春节的决赛,特别是看网上说有一个美国人的血稀释一百倍以后还能杀死新冠病毒,便天真的幻想自己也具备这样的特异功能,可感染了才知道,我也就是凡夫俗子,病毒到了身体里面,是一点客气都不讲的,而且我的症状,也都是典型的症状,并不比同龄人轻到哪去。
这几天虽然还在轻微的咳嗽,基本是无碍了。今天中午又测了一下抗原,代表阳性的红杠淡了许多,算是弱阳吧,根据网上的说法,我应该还得一两个月才能真正全面恢复到感染前的状态,也有实验说有的患者半年后仍能从体内检测出新冠病毒,所以无论如何近期还是不搞高强度体能锻炼为好。
以上便是我从“阳康”到“阳过”的主要经过。一切都是那么悄无声息的来,不容分说,势不可挡。症状,也是程式化的一样接一样。身体在异样体验的同时,经历着再正常不过的一切,说不上轰轰烈烈,却也刻骨铭心,让我深深的体会到那个老生常谈的道理:生老病死乃自然规律。
人的一生,离不开生老病死、七情六欲。我们出生来到这个世界,便是生,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每个人都在不可逆转地变老,皱纹总能在不经意间爬上你的脸庞。在肆虐的病毒面前,我们只有招架之力,没有还手之功,苦苦地抗了三年,终究没能阻挡住病毒的入侵,只是这么样的一个毒性,终究是被控制在了能承受的当量。
三个多月前,我送走了患病多年的父亲。我们一家人这么多年用心用力的付出,还是没能留住他离去的脚步。当看到父亲静静地躺在他睡了将近一年的卫生床上,身上盖着寿被,我摸着他冰冷的手,呼喊着他,他的身体不再有一丝一毫的反应的时候,我知道他真的走了。这一天,也是那么的不容分说。
若干年后,我们自己也终究敌不过生老病死的万古恒律,尘归尘,土归土,古往今来,没有谁例外。
所有成功人士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类的理想信念和宏伟蓝图,都只能顺应规律,顺势而为;与此同时,我们无处安放的七情六欲,也必须遵守情不弥宽方珍贵、欲不过纵可久长的箴规铁律。
半个月前,我吃完了最后一日份的配药粉子。这是两年前丈母娘从药店买了三七、天麻、丹参、西洋参、山楂、铁皮石斛、藏红花等7样药材,按一定的比例打成的混合的粉子,主要是希望能调理血脂。对此我心怀感激,亲切的称之为“七宝丈恩粉”。吃完了也好,放的时间太长,我担心滋生细菌,吃了对身体不好。
我将装粉子的塑料圆盒往垃圾桶一丢,又紧锣密鼓地收拾了茶几,将大盆的绿植由暖气片旁挪到了装饰柜与沙发的中间,又将客厅中央的皮椅子放到了厨房,将网购的毛主席像贴到了墙上,房子顿时宽敞了很多,有种耳目一新、安闲自在的感觉。
房子是需要打理的,人的心情也一样。这些不大不小、不温不火的变化,是人的七情六欲在时光的流转中生发的律动,是人世间男红女绿生生不息的脉搏。
境由心生,我们每个人都是人世间的过客,人世间的过客也都是我们每个人的风景。
去年5月份,我在小徐的强烈推荐下追了一部剧《人世间》,看完后意犹未尽,又买了梁晓声原著来读,当时为买这套书,我几乎转遍了库尔勒的所有书店,只因它的热销。厚厚的三大本,六七月份一口气读完了。
这是一部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写的是百姓生活,没有强烈的剧情冲突,没有刀光剑影,无非是灶台烟火、家庭琐事;着力刻画的人物,没有王侯将相,是“光字片”一大帮子闯关东后裔的子女,是在社会最底层挣扎的劳苦大众;铺陈的时代,没有百年跨度的波澜壮阔,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十八大后的初年;阐明的道理,没有如何安邦定国,只是告诉我们,普通人要怎么度过自己平凡的一生。
当然,认为这是一部中国民间现代史也不为过。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世界格局与国家大政折射到每个人身上,如同阳光撒向大地,普通大众无一例外地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下,发生着三线建设、三反五反、上山下乡的故事,身不由己。这种不直叙激荡的历史风云而着墨于草根的悲欢离合,不正说伟人风采而平铺人世间亲情友情的写法,作者无意间记录了刚过去的这七十年的历史。这,便是学文作品的魔力。在四十岁前夕读这么一本书,看这么个故事,也可谓应时应景。
此时此刻,我又想起了几年前一则平常却不平凡的新闻,一名36岁的消防队教导员在执行救援任务时牺牲了,送给4岁儿子的消防车模型还没来得及出手,家人在追悼会上哭的死去活来,让人好不痛心。我知道在中国大地,类似的故事偶尔就会发生,每到这个时候,鲜活的的现实就告诉人们一个事实,警察、军人这些看似坚强的群体,也都是血肉之躯,也有妻儿老小,也有悲欢离合,只是在大部分的时候,他们用冷峻的脸庞掩饰了内心的火热。
这又让我不得不想到了社会上的一小部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生活的主题似乎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要过得有尊严、有自由,光鲜亮丽而干净舒适,他们追求的是美食美景美人,是臭皮囊下虚伪的成功,对奉献与牺牲往往熟视无睹。
徜徉人世间四十年,偶尔有种恍惚感。这些年经历的世事,让我慢慢地变得不那么着急了,好像也没多少事让我那么着急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悠然自度的安闲与自在,所以我用了“徜徉”这个词。但对自己肩上的责任我是不敢怠慢的,人生在世,还是要做点事情,不求多不求大,但求无愧于心。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元代范梈告诉我们要积极进取;“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又劝诫我们要适可而止,两者之间的空间,大概就是最适合我们的那个地带吧。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