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公映一周的电影《玩具总动员4》北美票房票房已经达1.25亿美元!而“玩具”系列电影的全球累计票房已达20亿美元!
从95年第1部《玩具总动员》公映至今,四部电影的豆瓣评分均保持在9分左右!这惊人的口碑票房双成功,离不开故事情节的优秀。
这种优秀不仅体现在讲好一个系列故事、满足合家欢的标准,更在于故事背后一些文化内含。
编剧兼导演,约翰拉赛特解释胡迪代表了美国西部精神。
下面,我们以主角玩具胡迪为例,来看编剧是如何将人物设定与社会表达巧妙结合的。
参照流行文化设定角色
《玩具总动员》的两位主角,胡迪和巴斯光年,在人物性格、着装打扮、行动方式的设定思路上,均参考了美国文化。
历史上,美国东部居民曾大规模向西部地区迁移,拓宽美国疆土。
在面对恶劣的环境、和恶徒的威胁时,原本负责放牧、驯化牲畜的牛仔们,挺身而出,保卫了居民的安全和财产。
这段历史在美国家喻户晓,牛仔也是正义英勇的象征。
而后随着时代的前进,美国加入太空竞赛,新飞船的研制成功、顺利登录月球等壮举,让太空科幻一度成为美国人气话题,宇航员无畏的探索精神,成了大众追捧的新文化。
编剧巧妙的将这两段流行文化融入到人物设定上:将胡迪设置为牛仔形象,巴斯光年设置为太空人形象,并赋予了他们对应的精神内核。同过文华搭建的桥梁,达到了快速与观众建立情感联系的目的。
人物冲突,也是文化冲突
在影片中,作为新来的巴斯光年,得到了主人绝对的宠爱。
主人把卧室里挂着胡迪画像的地方全部换成了巴斯光年的画,整个卧室成了巴斯光年的领地。甚至在出游的时候,只带上了巴斯光年。
但巴斯光年对此并不在意,每日照旧帮助其他玩具解决难题,教玩具们知识。
巴斯光年夺走了主人的爱,也夺走了胡迪在玩具中的信任。
胡迪对巴斯光年产生了深深的嫉妒,同时也感到了被边缘化的失落,只能躲在一旁里暗自伤心。
这段电影里的情节冲突,也可引申为,旧时代面临新文化的冲击时,不知所措的尴尬状态。
彼此接纳,一起成长
面对巴斯光年的“夺爱”,胡迪的内心十分挣扎。
起初胡迪并不接纳巴斯光年,对巴斯光年言语嘲讽,暗中使坏,还在巴斯光年遇到危险的时候,动过“袖手旁观”的念头。
但是,胡迪内在的“牛仔精神”却一直在提醒他,要做一个正直善良勇敢的玩具。这种精神也促使胡迪在紧要关头做出正确的选择
当他们共同经历了一段戏剧性的冒险,死里逃生之后,胡迪与巴斯光年之间的芥蒂也瓦解了,胡迪最终选择接受巴斯光年。
二者由最初的互不认同,到最后达成共识,胡迪在此时完成了人物内心的成长,并意识到,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让主人快乐。
最终,巴斯光年也像胡迪那样安心陪伴着主人,守护着其他玩具们。
胡迪的这段成长经历,也预示了胡迪所代表的“牛仔精神”在新时代下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即,“牛仔精神”与新文化并不冲突,二者是可以彼此接纳,并互相融合的。
回顾近几年现象级的动画电影,比如《冰雪奇缘》、《疯狂动物城》等,都和《玩具总动员》系列电影一样,做到了不露痕迹的将人物设定和社会表达有机结合在一起。
作为故事创作者,我们或许可以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创作出好看又富有内涵的故事。
最后分享一段有关《玩具总动员》幕后创作故事↓
皮克斯公开课 | 讲故事的艺术1.5:世界与角色 (中英)_腾讯视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