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区的班主任工作室正在进行育人案例研讨,通过问题进行表象分析,有效诊断,提出应对策略,再结合理论知识总结解读这些育人问题,以提高班主任的育人能力。并结合寒假期间共读的《班主任基本功修炼:情景模拟58例解析》这本书里面的案例模式进行交流,以求学以致用,提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识。作为第四组的成员,我们研讨的主要方向是家校共育,共两个问题。
题目 7:忙碌的微信群
育人问题:
班里的小李同学长得又高又胖,小王同学长得又瘦又小,有一天小李到小王跟前说:“你摔一个我看看。”小王没敢说话,他又说了一遍并把小王推倒,小王摔哭了。
此事被小王妈妈得知,她未事先联系班主任,直接在班级微信群里公开了此事。微信群瞬间沸腾,先是小李和小王的家长争吵不休,随后其他家长有的劝解,有的则火上浇油,整个群乱成一团。
表象透析:本案例表面看是学生之间的矛盾,实际问题出在班级微信群的管理上,以及家长与班主任之间的有效沟通上。
问题诊断:问题出现在上学期间,同学之间互相打架,班主任应在第一时间予以解决。错过了最佳时机,事情发展到校外,并在班级微信群里越演越烈,甚至家长互相争吵起来,造成了不良影响。产生这样的后果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班主任没有及时找两位学生了解情况。第二,没有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第三,平时对班级微信群的管理缺乏规范。
应对策略:
1.班主任马上做出线上回复。
面对班群的轮乱局面,班主任可以这样回复:请家长朋友们先停止争论,我了解情况之后,会给大家一个答复。
2.与两位学生家长电话沟通。
首先给小王妈妈打电话:“小王妈妈你好!小王被打,你一定很心疼,我非常理解你做妈妈的心情。不知道孩子哪里受伤了,现在感觉怎么样?作为孩子的班主任没有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我向你道歉。小李同学打人是不对的,明天,我会了解情况,给你一个合理的解释和处理办法。希望你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情能第一时间告诉我,我会想办法解决。”
接着给小李家长打电话:“小李家长你好!看到微信群里有人批评自己的孩子,心里一定不舒服,我能理解。但孩子打人毕竟是不对的。不知道你是否问过孩子事情的原委,知道孩子打人的原因吗?作为孩子的班主任特别不希望发生这样的事情,明天我会向两个孩子了解具体情况,在给你回复。希望你结束群里的争吵。”
3.了解情况,解决问题,集体教育。
第二天,首先向班级学生以及两位同学了解事件的具体经过,再与两位家长沟通,明确责任,互相赔礼道歉。
事件结束后,可以通过讲故事让所有学生正视自己的优缺点,做到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和谐相处。(骆驼和小羊的故事)
4.召开家长座谈会,规范班群。
建立微信家长群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家校联系,发布班级教育的有关信息。班主任在建群时,应明确家长群的性质,并与家长协商制定群的工作规范。为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班主任可以召开家长座谈会,进一步界定家长群的运作规则,完善纠纷处理方式。比如,教师发出的信息比较重要,就在文末加注“请回复”,家长收到后及时回复。又如,家长对学校教育有不同意见,可以先与班主任个别联系,或者由家委会成员向学校反映。
5.平时多关注学生行为。
班主任要做到一个“勤”字,勤观察,勤沟通,每天守在自己的阵地——教室,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疏导。
理论解读:首先,运用共情原理。及时回应,安抚好家长情绪,为解决问题争取时间。其次,运用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相结合原则。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学会尊重他人,与他人和谐相处。最后运用家校共育原理,让家长们明确班级微信群的作用和管理,有事情第一时间与班主任沟通,共同建设美好的班级生活。
题目8:隔代养育的难题
育人问题:
陈陈同学的母亲常年在外,父亲再婚,他主要由姥姥照顾。姥姥同时还要抚养另外两个离异女儿的孩子,精力有限。由于家长对陈陈的关心不足,疏于管教,他出现了诸多问题--不爱学习,有早恋迹象,沉迷于手机,不完成作业,上课爱讲话,且喜欢受到同学的关注。尽管我深感同情,希望给予他更多关爱,但他在班级管理上确实令人头疼,且容易对其他同学产生不良影响。对于这样的孩子,我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表象透析:本案例是典型的家校共育问题,家长的漠不关心导致孩子的我行我素。
问题诊断:此类问题是当前社会存在的普遍问题,离婚率不断增高,留守儿童不断增加,给教育带来了更大的困难。这些离异又留守的儿童,他们的内心很是脆弱。需要教师、家长、同学共同的关心,共同的努力,才能感化他们的内心世界,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应对策略:
1.个别谈心,了解心理需求
针对陈陈的不爱学习,有早恋迹象,沉迷于手机,不完成作业,上课爱讲话等问题,老师发现其中一个就要及时找他谈心,和他一起分析问题背后的真正原因,了解他有哪些需求,以便对症下药。
2.主动家访,提供指导建议
班主任可以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家访方式。首先到孩子姥姥家,了解孩子的生活环境,向孩子姥姥说明孩子的在校情况,先扬后抑,并提出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行为习惯,和老师共同努力改变孩子的现状。同时询问孩子妈妈爸爸的微信与电话,为接下来的线上家访做准备。其次利用网络平台与孩子父母取得联系,进行线上家访,希望父母多关注孩子的学习与生活,多联系孩子,鼓励他。作为班主任时常给孩子父母发视频或图片,并讲述孩子最近的情况,让父母陪伴孩子一同成长。
3.班级调查,帮助建立同学关系
陈陈喜欢得到同学的关注,说明他感到孤独,希望用这样的方式引起他人的注意。同时他很在乎同学对他的评价,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采取同伴互助的方式,尝试改变他的错误做法。首先调查陈陈与哪些同学关系融洽,喜欢和谁一起玩耍。找其个别谈话,希望他们帮助伙伴改正缺点。如果陈陈没有玩伴,那就为他设定一个竞争对手,互相监督彼此的行为,或者为他寻找一个学习伙伴带动他一起学习。
4.开展活动,激发生活与学习热情
了解陈陈都有哪些特长或者优点,针对他设计一些活动,扩大他的长处,以此树立他的自信心。之后再一点点渗透到学习方面,课上多提问他会的问题,多关注,多鼓励,激发他的学习热情。
理论解读:
第一,采取疏导原理,与当事人主动沟通,站在学生的视角看待他的问题。了解他内心的想法。第二,基于家校协同育人理念,主动家访,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情况,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其中班主任要多分享孩子在校参加活动或者做出对他人,对班级有贡献的事情,以鼓励家长对孩子要有耐心与信心,多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第三,发挥同伴作用,采取互帮互助原理。每个人都不可能独处于世,都要在群体生活中体现自己的生存价值,所以同伴的影响至关重要。给陈陈同学寻找伙伴,带动他学习与生活,从而潜移默化地改变他的行为。第四,采取活动中育人原则,利用各种各样的活动,帮助陈陈树立自信,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逐渐规范自己的行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