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对于自己是天生的当局者而不是旁观者,我们自囿于“我”的小圈子,不能跳开“我”来看世界,来看“我”,没有透视所必需的距离,不能取正确观照所必需的冷静的客观态度,也主生成地要执迷,认不清自己,只任私心、成见、虚荣、幻觉种种势力支配,把自己的替补面目弄得颠倒错乱。我们象蚕一样,作茧自缚,而这茧就是息对于自己所错认出来的幻相。
在日常自我估计中,道理总是自己的对,文章总是自己的好,品格也总是自己的高,小的优点放得特别大,小的弱点缩得特别小。自视高,旁人如果看得没有那么高,我们的自尊心就遭受了大打击,心中就结下深仇大恨。这种毛病在旁人,我们就马上看出,在自己,我们就熟视无睹。
希腊神话中有一个故事,,一位美少年纳西司,自己羡慕自己的美,常伏在井边看自己的影子,愈看愈爱看,就跳下去拥抱自己的影子,因此就落到井里被淹死了。这寓言的意义很深刻。我们都有几分纳西司的病。只有认清了世界,认清了人性,自然也就会认清自己,自知之明需要很深厚的常识经验。
孔子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他告诉门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正是认识自己所看到的小天地之外还有无边世界。这种认识就是真正的谦虚。谦虚并非故意自贬声价,作客套应酬,象虚伪都所常表现的假面孔;未知世界随着已知世界扩大,愈前走发见天边愈远。反观自己渺小,普不能不起谦虚之感。起于自我渺小的意识,谦虚者的心目中必有一种为自己所不知不能的高不可攀的东西。
谦虚有它消极的一面,就是自我渺小的意识,也有它积极的方面,就是高远的瞻瞩与恢阔的胸襟。谦虚是知不足然后自强。谦虚是进取身上的准备。
我们对向外所呈献给被崇拜的对象是虔敬,向内所对待自己的是谦虚,内外相应相成。我们突然发现对象无限伟大,无形中自觉此身渺小,于是栗然生畏,肃然起敬,物我交融,不知不觉中把自己也提升到同样伟大的境界。在这种心境中,我们同时感到自我的渺小和人性的尊严,自卑和自尊打成一片。
我谩:发现了可膜拜者而仍以膜拜火耻辱。我谩是骄傲,骄傲是自尊情操的误用,人不可没有自尊情操,有自尊情操才能知耻,才能有荣誉意识,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孔子说“知耻近乎勇”。“知不足然后能自强”【学记】,“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易经】,这两句名言意义骨子里相同。
知耻后努力弥补,不但能弥补自己的缺陷,消除卑劣,而且所达到的成就会更高。谦虚与自尊心不但不相反,且是息息相通,真正有自尊心者才能谦虚,也才能发奋为雄。
骄傲是自尊情操的误用,是虚荣心得到廉价的满足。虚荣心与幻觉相连,有自尊而无自知。它 动机在好胜而不在身上,在显出自己的荣耀而不在理想的追寻。虚荣加上幻觉,在人我比较中,我们比得胜,固然自骄其胜,比不胜也仿佛自以为胜。礼至而民不争,礼之端就是辞让,也就是谦虚。喜欢比照人已而求已比人强的人大半心是狭窄,谩世傲物的要归到一类。“世人皆浊我独清”。如果它是幻觉,就是妄自尊大;如果是真理,就引以为豪,也毕竟是小气。
意识至人性的尊严而自尊,意识到自我的渺小而自谦,自尊与自谦合一,于是法天行健,自强不息。这就是【易经】所说的“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