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清明:不忘来时路,不负今朝景,不悲明日事

清明:不忘来时路,不负今朝景,不悲明日事

作者: 阿意56 | 来源:发表于2022-04-05 09:29 被阅读0次

4月5日,又是一年清明。

《历书》里说: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春分后十五天,就是清明,此时处于仲春与暮春之间。

气温回升,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所以称之为清明。

清明,是节气也是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祭祀先祖,寄托哀思;外出郊游,踏青赏花。

一方面是亡者的祭奠,另一方面则是生者的眷恋。

                          01

不忘来时路

《弟子规》里讲:“事死者,如事生。”

对待去世的人,要像对待活着的人一样。

清明的雨水浸湿了坟茔,狐狸兔子也随着气候转暖开始打窝。

很多坟墓开始坍塌。

这时候去扫墓很大一部分是为了给祖先修葺、打扫居住环境。

这是后辈的怀念仪式,用自己的行动,去重温血脉里的温情。

冯友兰就曾说:

“行祭礼并不是因为鬼神真正存在,只是祭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

怀念去世的亲人,寄托沉痛的哀思。

让我们的心灵有所皈依,让我们的感情得以寄托。

清明节扫墓除了修房子,还需要“挂青”。

在祖先坟头挂上白纸剪成的纸串。

祖坟上“挂青”越多,也就表明这个家族越兴旺。

疫情当下,不便外出,家祭也是很好的选择。

在家里,一柱清香拜先人,只要心意到位,也是一样的。

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民风自然朴实敦厚。

哀悼祭祀,知恩感恩。

它让我们不忘先人的恩泽,自勉自强,传承家风,不堕家声。

敬一丹说:知道自己的来处,未来人生才有参照。

清明节是一个感性的日子,怀念亲人,寄托哀思;

同时也是一个理性的日子,慎终追远,追根溯源。

让人体会到生命的有限性,思考着做一个怎样的人才不是虚度这一生。

                          02

不负今朝景

古人说:“梨花风气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清明不只是怀念与悼亡,也是游春与踏青。

唐代有个皇帝觉得扫墓之后游玩,是对祖先的不尊重,一度下令禁游。

但是坟地本来就在青山绿水之间,加上春意正浓,禁令很多时候都是一纸空文。

丰子恺曾说:

“清明例行扫墓,扫墓照理是悲哀的事……然而在我幼时,清明扫墓是一件无上的乐事。

人们借佛游春,我们是‘借墓游春’。”

这并非是不敬,而是另一种关于生命的感悟。

永和九年,大书法家王羲之,曾在清明时节携一众亲朋在兰亭溪边席地而坐。

曲水流觞,饮酒赋诗。

把觞盛满酒,放在溪水中,觞停在谁那里谁便饮酒作诗。

王羲之玩得尽兴,写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极力赞美山水之美,畅游之乐。

一转笔锋,却写下“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生死无常,一切都美好都将化为乌有。

春日短暂,人生百年,都不过是光阴一瞬。

既然人生终归寂灭,不如活在当下,不负今朝。

清明已近暮春,春天马上就要过去了,游玩何尝不是惜春。

借墓游春,又何尝不是中国人的“向死而生”。

暮春之际,孔子曾带着几个弟子在沂水边聊人生谈理想。

有的弟子说想要当将军,有的弟子想要当外交官,有的弟子想当司仪。

只有曾点说:

“暮春时节,换上春服,和大人孩子一起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而回。”

孔子长叹一声说:“吾与点也!”

清明时节,天下太平,人人安居乐业,又有什么比享受这大好春光来的自在呢?

                          03

不悲明日事

关于清明节有一个传说: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国外。

有一次重耳陷入绝境,濒临饿死。

介子推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给重耳熬了一碗肉汤,重耳才得以活命。

回国之后,重耳成为晋国国君,介子推独自回乡,陪伴老母隐居绵山。

晋文公亲自去找介子推,却怎么也找不到。

为了逼他出来,放火烧山。

火熄灭之后,发现介子推已经被烧死在一棵柳树前。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所有人都要吃冷食。

这便是寒食节的由来。

第二年,晋文公来到绵山祭拜介子推。

意外发现介子推背靠的柳树已经复活,发出新芽。

树洞里还有一封衣襟血诗:“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感慨万千,把这棵柳树命名为“清明柳”,这一天被命名为“清明节”。

寒食和清明只相隔一天。

但是含义却大不相同。

寒食节禁火以为悼亡,清明节是取火以求新生。

一灭,是为了过去的纪念,一取,是为了求新护生。

表面看似主题相悖的两个节日,便如此统一和联系起来。

告别过去,才能迎接更好的明天。

清明时节,人们最喜欢的一项活动是放风筝。

冬日难捱,人体内难免会有“郁郁之气”。

此时春暖花开,万物生发,正好适合出门散发纾解。

人们把灾病都写在风筝上,把风筝放飞后,便剪断牵线,任凭风把它们送走。

象征着所有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这便是“放郁”。

清明像是一个节点,一个告别悲伤,奔赴希望的节点。

冬去春来,周而复始。

有人离开,又有新生命的降临。

人终究是要往前看,往前走,一切为了生者活得更好。

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春耕莫迟延。

清明时节,气候变暖,雨水充沛,农事开始繁忙起来。

人们种瓜种豆,开启一年的春耕。

一亩田,一颗种,一头牛,一爬犁,固然有辛劳,但更多的却是未来的期许,丰收的期待。

正如苏轼所言:正是一年春好、近清明。

清明是一个重要的节点。

后面,是祖先与坟茔,是感恩与继承;

前面,是春耕与播种,是未来与希望。

在清明时节,一杯敬过往,一杯敬明天,慎终追远,且惜春光。

相关文章

  • 清明:不忘来时路,不负今朝景,不悲明日事

    4月5日,又是一年清明。 《历书》里说: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

  • 不忘来时路,不负今朝景,不悲明日事

    梨花风来正清明,我知我再见不到你,逝去的亲人啊!清明,扫墓,永远铭记。 直到今年才知道,清明节也叫寒食节。 这几年...

  • 【随笔】不忘来时路,不负当下景,不悲明日事

    不忘来时路,不负当下景,不悲明日事。简单的三句话,做到却要用一生的时间。 最近慢慢的醒悟到真理和谬误并不是站在对立...

  • 《年年清明,今又清明》

    为清明日写幅小画,写点言语。 ——年年清明,今又清明。不忘故人,不负春天。

  • 对联

    对联:得过且过,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无食明日悲。

  • 2018-06-12

    认清明日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 无标题文章

    看清明日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 无题

    不疯不笑亦真假,无喜无悲半是空。 今朝有酒醉无妨,明日哪得买酒钱?

  • 杂诗

    1 晨起闻声过,日落莫等闲 2 指日可摘星辰,往复不负经纶 3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今朝看明日,明日不复还。...

  • 【排骨】

    红烧排骨酒肉香, 方圆十里迎来客。 今朝有酒今朝醉, 明日挨饿明日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清明:不忘来时路,不负今朝景,不悲明日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iqks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