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没有人觉得自己不会学习,因为从小到大,不知不觉,我们毕竟都学会了说话,吃饭,上厕所,或者刷牙。可能区别在于,我们工作后不再继续待在所谓“学校”这一概念意义上的场所之后,我们停止了那个学校意义上的学习,可是生活和工作中的学习从未停止,不管你主观上愿意不愿意。我们会有不会学习XX或者学不会XX的感觉,可往往事实上是,我们本就会学习,天生的,可我们的感觉出了偏差,主要偏差在于我们用想象掩盖了人类自己学习演化的事实。从意思上讲,学习在于是一个动作,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必定或假定的结果,好比我们说这个孩子在模仿着爸爸的手势夹菜,我们讲的是这个孩子在学习用筷子,而不说这个孩子在学会用筷子。这里,我们可以把筷子换成驾驶或者编程。这是一个差异。定位不同,影响我们出发点不同。
成人以后,我们更多的以结果导向思维去审视学习这事,我们不再因为想学习才学习,而是想想会不会产生好结果才学习,结果我们会因为想象产生一个好结果而推测学习过程困难而放弃开始,有时我们因为想象结果比较差而判断投入不值便放弃学习,我们从小就懂得的天生学习能力,开始被我们逐步成熟的头脑意识所局限了,于是,我们很难开启一个学习,我们陷入生活或工作所致的被动学习中,过程不自主,结果不满意。
但我们开始重新因为想学习而学习时,我们是自由的,我们必定是不被头脑意识限制的,或者是我们打破了那个限制。
问题在哪里呢,有的时候我们都可以回过头去想想,像孩子时期的自己上学学习,你去回想一下自己是怎么学习的,自己花了多长时间进的幼儿园,多长时间学会加减乘除,接着看图说话,接着写作文,等你有一天真的很熟练写作文的时候,也许已经是从一个一无所知的孩童成长为小学或者初中的学生了。可是,你想过没有,刚进一年级的时候你去思考过上学这件事的难易度吗,你那时懂得给自己设立一个“等到五年级时可以写八百字”的目标吗,你那时候对于学习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吗,没有,你有的只是被客观分解的九年的每一学年每一学期的学习生活而已。你不知不觉就完成了,而且不管好坏,真的到了九年级哪怕一个学生自己不知道或不想写但是也有理由相信他可以完成一篇作文写作的。
为什么?为什么限制一个人想学习的东西让一个人不再学习,为什么学习这件人人可做的事情,突然很多人莫名其妙的放弃了。
也许在于我们逐渐懂得,但却不再做到。
这样看看,问题就很明白了,我们成年以后的时间感加快了,我们想更快的学会一个东西,我们想更快的熟练掌握一个技能,多数时候,我们甚至想一个月速成,市场上那么多书籍,教人28天掌握流利英语。我们想更快的成功。可事实就在于欲速则不达,你越是想快一点,你越急躁,你每一次享受快给你带来的速效感觉,你越沉浸在对快的渴求中,你被速成快攻的眩晕吞没,你不停循环速成和快攻的想象游戏。你容易沉浸在自己上进奋斗的勤奋状态中(伪勤奋)。你想28天学会A,再下一个28天学会B,你想短期突击功课一门课程,获得自己献上的鲜花掌上,可是,你抱着学会的目标感快马加鞭学完了课程,突然发现你忘了,你感觉学完好像没学会,好像不曾学过,让你写“一个八百字的课程体会”你感觉无处下笔,你怀疑自己为什么学的东西没有过脑子。
所以,我理解要是我们打破“聪明”,回归常规,我们拖慢自己的学习节奏,我们回想自己上学的求学过程,去揣摩那个过程和心态,我们该怎么指导自己的学习呢。我的体会是,你得知道慢动作,甚至如果你想成功,也许不妨把任务尽可能的故意拉长分解,给自己五年时间去掌握一个技能,那你每天所要做的事情只是,完成全部任务的1/1800,相比28天完成,每天要执行1/28的任务,你会轻松很多,你每天还有时间做其他的事。你还有充分的时间让你学习的东西在心脑层面生长。否则,28天速成完成是五年分解任务的64倍,每天你要付出高强度时间和心理压力,你的速成任务特别不自由。
最后,你反思自己的学习,获得新的认知。我的理解和认知是这样的,按部就班做事情,按部就班学习东西,别在意今天学的难,明天学的易,只要天天学,不去想学不学的会,才有利于你学会。其实,学会只是阶段的里程碑,真正上的是,学无止境。抱着慢工出细活的心态去慢工学东西。
有人都说过了,短期不要期望太高,长期不要期望太低,意思类似,我们真的是懂得不少,难以做到。我得记住:慢工出细活,慢工也能出学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