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曾经影响一代人的经典之作,“真人版”《狮子王》备受关注,然而在看预告片中那精细的画面时,总感觉缺少了什么,不由自主会想到一个问题:我想看的是一部缺少赵忠祥配音的《动物世界》吗?
不是。
伴随着上映后引发国内众多粉丝的追捧的是,影片口碑与票房并不相符,让人们失望的点也基本一致:让人缺少代入感。
故事的代入感实在非常重要,无论是文字的小说,还是影像作品。好的作品总能在这点上处理的很好,让读者这一“看客”不再是看客,能与主人公建立情感联系,产生共鸣,跟随着情节发展应对各种情景,一同喜怒哀乐。
我想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人类情感上的共通性上:我们在面对相同场景时会大概率产生相同的情感。
然而用在动物身上呢?并不是所有动物的情感和人类是共通的,典型的一个讨论就是为什么在人类眼里宠物猫要比狗高冷的多,总是一副爱答不理样。
当影片中出现更多物种时情况就更加复杂了。
我们不可能听一场各种物种的吼声交响乐,所以还是得要各种动物角色们共用一套不需要他们之间相互翻译,也不需要跟观众之间进行翻译的语言。
所以,虽然CG技术虽然强大,但只是强大在将一个个的个体做到让人瞠目的逼真,然而个体之间的交流还是得借用人类的语言,虽然很大可能都是使用英语。
而且在动物的外形下,还得是讲观众们熟知的属于“人类”的故事。

我们知道,在交流过程中,除了语言自身,语气、声调、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也是非常重要的,不然这天下吵架中的情侣也就容易和解多了。
然而,在被“逼真”外形限制下,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非语言类表达也被限制住了,既不能拟人化,像动画中一样使用人类的那一套面部表情或肢体语言,也不能让不同动物共用狮子或猴子的或什么其他动物的。那就按照实际自然环境中各自使用各自的那一套系统吧,假设他们之间都懂彼此,但你又如何让荧幕前的观众们熟悉这些不同的表达形式呢?
养猫的人可能知道猫弓起背部是因为感觉受到威胁在防备,露出肚皮是在向我撒娇,但没养过的人如何知道呢?
所以,面瘫也真是无奈。

而且,得益于故事复刻的好处,已经看过的粉丝,脑中因已经存在了相关角色形象,反而容易建立代入感。但是对于没看过的那部分呢?那群你想带着一起去看的孩子们呢?如何帮助他们在缺少拟人化的情况下去建立代入感呢?
在他们眼中是不是真的成了一部假的《动物世界》呢?这还如何让《狮子王》的故事在亲子之间传承呢?
结果,“影厅里全是30多岁的小屁孩”,既是欣慰,又无奈。
总之,如同宣传那样,《狮子王》从一开始的迪士尼真人版,变成现在宣传的迪士尼真兽版。赢了技术,输了人。
很难想象如果不是优先在大陆上映的话,在IMDb上打出5.5的低分后再来大陆上映,会不会被喷成又来骗情怀钱。
而对CG技术,也许更适合用在单一动物种类的故事中,这样不用纠结如何统一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等表达方式,还可以成为启蒙片,加深扩展人类对不同物种的情感表达交流方式;亦或者像是《奇幻森林》,有毛克利这样在其中贯穿故事,帮助观众们代入感的人类角色(虽然不一定是真人扮演)。

相比较17年的7份月有《战狼2》,18年的7月份有《我不是药神》《西虹市首富》,今年的7月份的国产影片显得分外安静。在《狮子王》最开始的声势下,甚至怀疑国产片怕是要没戏了。不过现在来看,国产片这个月还是有机会的,《扫毒2》破10亿不说,在点映阶段就深获好评,聚焦教育话题的现实题材电影《银河补习班》还是很有希望成为今年一大爆点。
期待7月18日《银河补习班》上映日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