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听到学友之间对于佛教宗门和经典的辩论。大概看的经典不一样,所修的法门也不同,所遵从的教派宗门也不一样,所以经常有一些不同的见解,有拿此经来说彼经的,也有拿彼经来说此经的。也有的会说金刚经真正殊胜啊,你应该多看多学。也有的会说圆觉经真正殊胜啊,你应该看这个。这种现象就是“理执”,对教理的执着。理执一起,是其所是,非其所非,于是割裂佛法而起门户之别。
我们修行的人不但要破我执,还要破法执,包括理执。而我执法执理执皆是见执。破执就是破见。
须知众生原本圆融无碍,内在本自具足光明。皆因妄念层层遮蔽,以致宝珠不发,暗昧不明。执幻为真,烦恼不断。为破迷开悟,接引众生,世尊慈悲,以立佛法。
因此有众生才有佛法,若无众生则无佛法。然而,因为习性因缘的差别,凡夫所偏所执所遮所蔽各各不同。
当年世尊讲经说法也是根据所说的对象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讲法,其内容无非对治听者的邪见偏见,而开显究竟的真实,所以每一本佛经内容是不同的。不必把这些提到的邪见偏见都看一遍。明白了这个就不要说哪本经书境界高,哪本经书境界低。没有高低之分,都是因人施设的。分性分相,分显分密,乃至藏通别圆、五时判教,皆权宜而别。
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应机为妙。每个人病情不一样,所开的方子自然不同。每个人因缘各异,所以要各自渡河。各吃各的药,各乘各的舟。对你比较好的方法可能对另外一个人就未必是相应的好方法。譬如有人看到某本经书,他茫然无觉,看到另外一本经书法喜充满,那么这部法喜充满的佛经就是他比较相应的经典。参照去修行就可以了。
学习佛法千万不要被名相所转,要能转佛经,而不是被佛经转。佛法是指月之指,渡河之舟,如果说你就研究这个手指,坐在船上研究船,那就本末倒置了。
知识并不是越多越好,甚至好的知识也并不是对每个人来说越多越好,需要看你的消化吸收能力。就像吃东西,好的东西有营养的东西也并非吃的越多越好,如果你消化不了反而会闹肚子。学习任何学问都要有化知识的能力,懂出入之法。先要入得进去,然后能够跳得出来,如果只有入了进去跳不出来,那么就是你被知识所用而不是知识为你所用。化知识能力比较高的人,譬如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出入千万种名相之中却不被任何一个名相所束缚。然而,这只是上上根人。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读遍佛经,穷究佛理的方式未必能够适用,除了能够增加谈资,在与人交流的时候增长辩才之外其实也没有多大的益处。其结果往往博学兼修,反致陆沉,穷研教理,遂成茫漠。
佛法不是哲学理论,而是智能的实践。解行并举,关键是能够恳切实行。如果没有实修实证,那得来的只是见解而已。而且很容易被这些名相所束缚,往往还容易生起我慢之心。佛经没有高下之别,宗派没有优劣之分,顿悟渐修,大乘小乘,各有各的妙,各治各的病。何必横隔顿渐,分离大小呢。
现在人们把认知体系分为宗教、哲学、科学。有宗教情怀的可能学密宗、净土宗、律宗的多些。喜欢哲学的可能学禅宗、华严宗、法华宗、三论宗的多些。喜好科学的可能学唯识宗的多些。当然这只是对大的人群粗略的区分,至于到了个人那就随缘应机。接触了哪本佛经,心生欢喜了,就信奉这一本佛经,修习一个宗门,只要专心至诚,信解行证,终究可以次第花开,直趋佛境。
因此,学友之间讨论教理之时,当互相包容,平等交流。听到别的宗派的人在称赞其宗派的妙理时,随喜赞叹一下就好,不必妄自菲薄而生羡慕,致令信念动摇,亦不可相互攻击而妄自尊大。山顶只有一个,登途各各不同。坚持自己的道理,坚定前行。
青松悟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