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朱元璋废了宰相制度,皇权得到高度集中,然所有的文档都压到了皇帝的手上,效率太低,因此就需要想出另外一种方式来提高行政效率,又保证皇权的集中,内阁票拟制度便充当了这种角色。
票拟的由来与演变
自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件后,朱元璋撤销了中书省、尚书省,提高原来户部、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的地位,将宰相的权力分给了六部,原来由宰相负责的公文就都落到了皇帝的身上。朱元璋不得不仿造唐宋旧制设置了华盖殿 、文华殿 、文渊阁等诸大学士作为皇帝顾问 ,此时的内阁并不是官署,只是作为顾问。
明朝永乐年时,因朱棣长期征战,内阁大学生可以随天子左右参与机务,内阁大学士正式成为官名,且品级不断提高。
明朝宣德年时,内阁已经掌握一定决策权,凡是“上之达下”的内容都要由内阁来起草传达,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就叫做“票拟”。
明代正统年时,票拟成为内阁的专有职权 , 此时的内阁权力已经超过六部 , 至此票拟成为一种正式制度。
在内阁票拟制度成熟时,大臣向皇帝递交文件的步骤
在内阁票拟制度成熟时,全国大小奏章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皇帝用红字在奏折上作批示,成为“拟红”,最后由六科校对下发。
一般情况下,皇帝只会批写几本,大多数的“拟红”都是由司礼监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的,这也是明朝时能滋生那么多奸邪宦官的原因之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