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的神没有人格?
见此标题,或许朋友们会取笑说:“废话,这还用问吗,神当然没有人格啦,不然,还是神吗?”
这就对了,因为,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里,神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倒是鬼多具有人格,较为具体。举例为证,中国人心中的土地神、山神、财神等等,都没有感情,也就没有人格,但古书里提到的鬼大多都有感情,因此也就有人格。因为如此,历史以来,书中提到神时多以鬼并出,而且鬼在前,名曰“鬼神”,这就是要用鬼的人格魅力粉饰神的空洞,企图让神在人世间变得具有亲合力。但事与愿违,其结果是被鬼装饰的神不如装饰神的鬼更令人喜爱。何以见得?比如我们形容某人聪明机灵说“这人鬼得很”或说“这人鬼精鬼精的”,而没有听谁如此形容“这人神了”的,反而是“这人神了”多带有贬义之意,用于形容某人不可理喻。
神,在中国人的心中是敬而远之的,只有鬼,才是贴近生活的。所以,中国的民间节日中有鬼节(农历七月十四),却没有神节。因为,没有人格的神失去了对人的亲合力。
为什么会这样呢?问题出于中国文化的起源,我曾经论述过,中国的文化起源于阴阳生万物的学说,这个学说本身是不可能产生具有人格魅力的神的。然而,神,其实是人们心灵的对话,是灵魂的投影,其中,代表正义和善美的是神,代表邪恶的是鬼。中国的阴阳生万物的理论导致后人重于探索阴阳的关系,从而偏重于人与人、物与物及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的说教,而忽略了人的心灵的存在,自然就不可能产生像古希腊神话故事中那些各具性格特征的神,也不可能产生像西方上帝那样具有人格魅力的神。
既然如此,为什么中国的文化中又有神和鬼呢?因为,人的灵魂是确实存在的,尽管是多么的抽象,但确实是存在的。无论如何遏制,人的心灵总要实现,而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神和鬼来实现。所以,尽管两千多年前孔丘极力反对人们信仰鬼神,倡议人们克己皈依礼,但民间还是要信仰鬼神的,因为,人不能没有灵魂。于是,孔丘最终也只能感叹世上君子少小人多了。不过,感叹之后孔丘也不得不承认鬼神的存在,只好无奈之中告诫人们疏远鬼神罢了。
人们并没有听取孔丘的告诫,于是,孔丘想方设法要立一个可以代替神的形象来充斥人们心中没有统一标准的缺乏理论性的神,这就是圣人。可是,孔丘却犯了一个至今中国人或许也没有意识到的严重错误,神既是人们心灵的对话,是灵魂的投影,那么,神就不可能是人类社会中曾经真实存在过的某个或多个先人可以充当和顶替的。
为什么中国的神没有人格?
西方文明中立了圣母玛利亚和圣子耶稣导致了信仰的纷争,最终让人们怀疑上帝的真实。中国因为没有先期植入的真神,所以,人们不会去争议圣人的真实性,但心灵告诉他们圣人可信可疑。人们对圣人可信可疑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既然圣人是为礼、道这些非人格的理念设置的,那么,圣人只是捍卫“礼”、“道”的典范,实质上是行为的人形化,并不具备神的人格化。所以,中国文化中的神在民间既是值得敬仰的又是可以怀疑的,因此,人们对神的态度是敬而远之。
儒家感到了圣人的危机,于是又树立新的可以代替神的形象,那就是祖先,然而,祖先代替神更是极端的错误,还有,祖先似乎更相似于鬼,于是,中国民间信鬼而不怎么信神。这样就形成了中国人传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敬正义但怀疑真有正义,恨邪恶但又畏惧邪恶。
分析到此,我想朋友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当今世界正义步履艰难,邪恶却能横行霸道,就是因为,在西方,神被怀疑了,在东方,神一直没有被信任。
(转自网络,侵权可删)
中国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和西方的宗教神那个不是一样表面语言虚无实际内涵精神丰富?
真神往往死的很惨,而“虚无”的神总是带有一点神秘感,还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