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恶之源。
对于外部认识,多数人倾向棱角分明,一件事,一个人,好就好,坏就坏。但事实,往往与臆想背道而驰,好中有坏,坏中有好,这才是客观存在。
幼时看小人书,不识字,只看图画,小朋友之间讨论最多的依面相来判断,这个是好人,那个是坏人。长大后,才渐渐明白,面善者有可能是故意伪装,实则满肚坏水;容貌丑陋者,却是悲悯天下的大善人。人的一双眼睛,从出生睁眼那一刻,就担负起辩识善恶好坏的重任。
“逢人只说三句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这是老祖先给我们总结的处世经验,面对陌生人,在不知对方的品行,意图前提下,让对方了解的越多,自己受伤害的机率就越大。工作学习中,时常遇到一些“自来熟”的人,待人热情,没说三句话就称兄道弟,让人产生错觉,以为遇上“古道热肠”之人。再多了解一些,往往结果出乎想象,此辈多劣迹斑斑,逢人说人话,逢鬼说鬼话的两面派。如若真正遇事,首先落井下石者,多为此类人。
“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没有长时间的相处共事,无法真实了解一个人的品行。“木炭的乌黑露在外表,坏人的乌黑藏在里头”,有心机的“坏人” 隐藏得更深,有可能把你卖了,你还帮着他数钱。在没有利益冲突时,你好,我好,他也好,一旦涉及到钱财,地位,名声就会露出本性。环境会潜移默化改变一个人,多年未曾谋面的老朋友,见面畅聊会发现,对彼此的印象往往会有天翻地覆的变化。
同学之间反目为仇,能共患难,却不能共富贵的事例古今皆有,不胜枚举。肚量小,心胸狭隘,见不得对方能力超过自己,嫉妒,成为恶之源头。同学一块打拼创业,初创时期往往人心齐,铆足劲往一个方向努力,一旦企业步入正轨,随着利润增长,股东之间的矛盾也就日趋激化,内斗不断,置企业形象不顾,对簿公堂,闹得两败俱伤,企业分崩离析。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孙膑与庞涓是同学,一块学习兵法,庞涓学成后到魏国一展才华,被魏惠王委任为将军。在常人看来,当上将军的庞涓此时有能力提携自己的老同学,让孙膑跟着沾光。但庞涓心胸狭隘,妒忌孙膑才能,担心同学超越自己,对他的将军地位造成冲击,于是暗地让人请孙膑到魏国,盗用法令,砍去孙膑双足,并在脸上剌字,提前铲除隐患。
庞涓此举完全不念同学之情,可谓心狠手辣,为功名利禄丧尽天良。先秦·左丘明《左传·隐公元年》言:“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庞涓最终落入孙膑精心布下的圈套,自刎而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