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决结果还未下来,但是由于检方仅求刑20年,微博上一片哀嚎。
《江歌案》- 媒体的责任和公民的责任大多数的网民们和江歌母亲不能理解,为什么故意杀人却不偿命?甚至求刑都没有到无期?这和我们文化里“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血债血偿”、“以牙还牙”的精神大相径庭。我们从小看的电视剧、读的金庸古龙小说都是分好人坏人的,到最后只有好人有了好报、坏人有了坏报才安心。然而,一个鲜活美丽的生命就这样地被残忍杀害了,江歌及其家人何其无辜?凶手却享受着发达国家赋予的人权,得到的惩罚在很多人看来如此微不足道。
然而,这就是现实,现实世界里没那么多快意恩仇,甚至真相到底是怎么样也并不是那么清晰。我的一个美国朋友跟我说过一席话,让我一直记忆犹新:This world is not black and white. It's grey most of the time. People should forgo the simplistic black and white view and be able to understand the intricacy of human nature. (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大多数时候都是灰色的。人们应该摒弃掉那种简单的黑白世界观,去理解人性的复杂)。
黑白的世界观,阻断的不仅仅是我们和现实世界之间的联系,更可怕的是阻断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这个理解并不是认同,而是共情。Netflix有一部电视剧叫“Mindhunter”,讲的是美国FBI(联邦调查局)一个工作组下去四处采访连环杀人犯,试图解码他们的犯罪成因的故事。这个项目为美国的刑侦事业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资料,帮助警员极早甄别潜在罪犯,预防并侦察真正可怕的犯罪。讲这个并不是希望每个人都试图去理解罪犯,这个也不现实。我的想法是:试图去共情一些自己不能理解的事情和人,试图在这个过程中剖析自己,人性很多东西都是共通的,在这个过程中,也许就能看到一个也并不完美的自己。道德是应该用来束缚自己的,而不是拿来绑架别人的。毕竟,其一,我们无法强行侵入别人的想法改他的代码,其二,我们也并不知道自己在别人的处境和生长环境中是否能将事情处理得更好。
回到《江歌案》,我们来谈谈对于当事人们的共情。
1. 江歌母亲
和女儿相依为命的单亲妈妈,突然遭受这样的丧女打击,她所受到的伤害和冲击真的很难想象。不管她做出什么样的行为,我大概都不忍去苛责什么。正如徐静波微博里说的:“不要再攻击江歌妈妈,一个痛失女儿的母亲,她已经撑到了极限!留一点德给自己,也给这个社会!人总是需要良心和良知!”。
共情不代表她做的什么事情都是对的,都是对她最好的。这个事情要是发生在美国,江歌母亲已经不知道被心理疏导过多少次了。这个才是真正的人文关怀。然而,随着事情的发展,我们看到的是舆论收割流量,杀人犯的律师利用江歌母亲的仇恨削弱证人的证词,而舆论也在江歌母亲在庭上失控的喊叫开始有了反转的迹象。等到审判过后几个月,嗜血的媒体和网民们又会找到新的刺激点来抒发内心的戾气,那时候江歌母亲该如何面对长夜的孤寂与空虚呢?
《江歌案》- 媒体的责任和公民的责任 《江歌案》- 媒体的责任和公民的责任如果真的是为了江歌母亲好,就不该把她捧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任由不实的传言疯转,反而需要有一个理智靠谱的人在身旁告诉江歌母亲怎样做才能最大限度地惩处坏人,怎样做才能最大程度地维护江歌,让江歌在天上安心,最重要的是,怎样才能过好自己的余生。因为从长久而言,这才是这个现实社会中受害人的唯一出路。任何不切实际的许诺,任何对犯罪人或证人暴戾的言论,也许在短期内可以缓解伤痛,但是仇恨永远不会真正抚平伤痕,只有宽恕和理解才是江歌母亲真正的救赎。从现在来看,这个愿景还很难摸得到,因此专业人士的干涉和介入去疏导和疗愈这样的伤口才特别有必要。
在韩国电影《素媛》中,五六岁的小女孩在大街上被性侵强暴几乎导致死亡。经过救治和手术后,终生残疾以及随身带的排便袋却还是深深地刻在了小女孩今后的人生里。这是一个由真实的案例改编成的电影。听说在现实生活中,小女孩自杀了。但是在电影里,小女孩和他的家长很幸运地被一名资深的心理治疗师疏导,慢慢又开始了新的生活。即使,强奸犯在法庭上撒谎未被判重刑,即使周围非议四起,但是当影片的最后小女孩的父亲要在法庭上对犯人动手的时候,小女孩用双手抱住爸爸对他说“不要”的时候我看到了希望,也看到了人性的闪光。
作为一名看客,我没资格对受害人遗属提出任何要求,但是作为一个能共情江母煎熬的人,我特别希望江母能够好好生活,这本来就是一个悲剧,不要演变出更多的悲剧。我特别想对江歌母亲说:那么多爱你关心你的人,我们真的就希望你能好好活下去,这也是江歌愿意看到的,不是吗?
2.陈世峰
我其实很抵触对于杀人犯的共情,毕竟大多数人的底线都卡在了谋杀上,很难理解一个人因为内心的痛苦产生谋害他人的想法并且手法极其残忍。但是,我还是试图去了解杀人犯的动机,这样当我成为“江歌”、“刘鑫”的时候也许就会早早发现苗条去报警,防止悲剧的发生。
从各方面的资料来看,其实杀人具体的动机并不清晰,甚至杀人犯的目标究竟是刘鑫还是江歌也依然众说纷纭。从检方的最终陈词来看,刘鑫是目标,只是由于刀断了并且被邻居看到了,陈世峰才没办法继续行凶。但是无论真相如何,最根本的动机就是陈世峰极强的占有欲和当想要的不能实现的时候所产生的巨大的死能量。在案发之前,陈世峰的很多行为就已经越界很多了。在美国,Obsessiveness (执念)and possessiveness(占有欲)是很不被人欣赏的品质,所以如果有跟踪、威胁、骚扰中的任何一项都会引起人们极大的警惕从而及时报警。然而陈世峰的行为并没有引起当事人足够的重视,最后惨剧发生。这不是受害者的错,但是对于后人是有警示作用的。
下面我们来反思人性和自己:我们真的完全没有陈世峰身上的执念和可怕的占有欲吗?我们在爱情里就真的可以完全做到不骚扰,不威胁吗?反正我过去的行为是有过偏执与占有欲的。从这些偏执的行为到最后残忍的杀戮也许对于陈世峰而言并不是什么不可逾越的鸿沟,但是我们普通人就都能保证在极端情况下依然守住底线,不伤害他人吗?这里的底线并不是指法律上的底线,而是自己道德上的底线。
痛苦是一件不道德的事情。很多时候人们由于自己的痛苦无法发泄从而把心中的怒气与窝囊一股脑地发泄到周围的人的身上,这也是陈世峰最后杀人的最大动因。因此,排解自己的痛苦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件道德的事情。一个人快乐的能力越强,这个人生的力量就越强大。反之,死的能量就越大,于人于己,害人伤己。
3. 刘鑫
终于讲到刘鑫,也是最让我矛盾的当事人。这里我要谈的是媒体的责任和公民的责任。
在谈这些之前,我也想共情一下这个万众瞩目的证人,我认为她也需要一些心理上的疏导。她不过是一个20几岁胆小懦弱的女孩,在这一年内相继遭受了闺蜜在眼皮底下被前男友残忍杀害,闺蜜母亲在网上泄露个人信息导致成为全网公敌,一家人再也没有平静的生活,每一天都在疯狂的电话铃声和谩骂声中度过,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工作希望能回到正常的生活却因为网络暴力而被辞退,听说爷爷奶奶甚至爷爷奶奶的邻居们也被网上的“正义”之士在现实生活中骚扰,可谓是生不如死的的一年。刘鑫在《局面》采访的时候说:我觉得我比杀人犯受到的惩罚还更大,起码陈世峰还在牢里安安稳稳的生活,但是我们一家一年来所遭受的身心上的折磨让人生不如死。
很多人在网上都会洋洋洒洒地说:如果我是刘鑫的话,一定不会锁门,就算锁门了也会用余生来向江歌的妈妈忏悔。锁门不锁门对于江歌妈妈也许会是一辈子的坎儿,但是对于陈世峰的量刑并不重要。我只想说,在人类觉察到危险的瞬间,本能反应真的会颠覆你对自己所有的认知。在那一瞬间,也许大多数网上的“暴民”都会锁门的。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并没有确实的证据证实刘鑫锁门,但是锁门看起来是比较合理的一种推测。我的推测是刘鑫锁门了但是选择性的遗忘了这个本能性的反应,撒谎可能也只是在潜意识层面的。
其实大家最痛恨刘鑫的点也并不是锁门,而是“撒谎”和事发之后的处理。这里撒谎之所以打引号是因为并没有确切的证据证实。刘鑫依然是检方唯一的证人和认定的受害者。在案发第一时间刘鑫报了两次警,并第一时间向警方说怀疑陈世峰,使警方在案发两个小时后就包围了陈世峰的住所。以日本警方的细致,包括刘鑫的胆小,我并不相信也没有理由相信刘鑫有任何法律上的责任。对于道德上的谴责我只能说,请谴责到点儿上。
杀害江歌的是陈世峰,如果想要为江歌报仇,第一目标怎么也应该是陈世峰。然而,媒体告诉我们:陈世峰有法律制裁,人性要由什么制裁?媒体还告诉我们:陈世峰这个点并没有戏剧冲突,线很明朗,但是刘鑫这个点戏剧冲突强烈,是探寻人性和社会边界的最佳素材。可是,媒体的推波助澜对于社会公序良俗真的起到正面作用了吗?还是为了吸取流量而尽其所能煽动情绪,制造更多的恶?
今天我又重新读了一遍咪蒙老师的讨伐刘鑫檄文《法律可以制裁凶手,但谁来制裁人性》,一个月后回头来看,感慨万千。下面是文章里明显失实的地方:
《江歌案》- 媒体的责任和公民的责任1. 咪蒙说“刘鑫迅速把江歌妈妈拉黑,和朋友出去吃饭,骂她女儿短命,撇清所有关系。”然而刘鑫从来没有拉黑过江歌母亲,案发第一时间就联系了江母表达了愧疚的心情。和朋友出去吃饭的照片旁边坐着的实际上是江歌。骂江歌短命的是刘鑫的母亲在遭受网络暴力不断侵扰之后对江歌母亲说的。
《江歌案》- 媒体的责任和公民的责任2. 咪蒙说刘鑫和男朋友分手,男朋友不同意以裸照威胁。实际上,目前的证据显示并不是裸照,而是内衣照。
3. “刘鑫男友找上门,要和刘鑫谈判,江歌为了保护刘鑫,让刘鑫先进门,自己在门口,被捅……”这一段完全是编故事,目前显示的证据并不支持这样的说辞。
4. ”这期间,江歌大声呼救,连隔壁日本邻居都听到了……“又是编故事,隔壁的邻居证词是听到了一声”啊“,与刘鑫证词相符,接下来听到了刘鑫报警。陈世峰根本没给江歌大声呼救的机会……
5. 后面的文章就说刘鑫并没有站出来说陈世峰是凶手,一直不回复江歌母亲,冷漠自私至极。然而我们看到的江歌母亲与刘鑫的微信记录说明,刘鑫一开始在警察局里录口供,不能透露案情。即便如此,刘鑫依然告诉江母怀疑陈世峰。当然刘鑫的同理心不够强,对于江母的人肉内心充满了不忿,因此很长时间确实没有回复江母。但是作为媒体的咪蒙,对于整个过程充满强烈主观道德判断的文字使大多数读者读到的就是偏见,产生的也只是偏见。
6. “刘鑫把江歌妈妈往自己身上揽,想强行制造一个和解的画面,这样网友就会放过她了……”在背后说别人坏话的时候很多人就会这样诛心,然而流量大咖的咪蒙老师,这样的诛心论是不是有失媒体的担当呢?
7. ”江歌被害之后,刘鑫和她的全家内心没有一丝愧疚,没有一次反思,而是觉得全社会在加害他们“依然是诛心论。
文章的最后,咪蒙老师说:今天写这个事,有朋友提醒我,不要有立场,有立场会被骂。我理解他们们对我的保护,但我想过,写到粉丝千万,就是为了支持应该支持的,反对应该反对的的。我们总要为了捍卫心中的正义,做点什么吧?
我记得一个月前的我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看到最后对咪蒙充满敬意。然而打脸来得很快。我觉得最后那一段话其实说的很对,但是这需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基于事实的立场。这篇文章大量杜撰、猜测,网络谣传都被引用为事实来搅动网友的神经,我觉得是一个媒体的失职。
媒体的责任是什么?Google告诉我们,
”The Media's Responsibility to Our Democracy. The democratic process is about bridging differences. Properly done, journalism can help consensus emerge, improve the knowledge and judgment of voters, and sharpen the performance of public officials and government as a whole.“
翻译过来就是,媒体责任对于民主的意义。民主的过程在于弥合分歧。如果操作得当,传媒/记者会帮助选民们达成共识,提高知识和判断力,并且促进政府高官的整体表现(政绩)。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经济学人期刊的愿景是:
“在推动前行的智慧与阻碍进步的胆怯无知进行激烈斗争时,参与其中。”
我们的媒体在干什么?我们看到了《演员的诞生》乱剪辑把袁立剪成疯子,还看到了利用悲剧、用不实信息煽动情绪,制造一个又一个的人血馒头。
咪蒙老师,您有那么多的粉丝,发声的时候难道不该慎之又慎吗?为什么媒体的严谨没有,有的只是道德审判和煽动情绪呢?媒体们这样消费这件事情,真的是在帮助你们想帮助的江歌妈妈吗?如果你们的初心只是想要让网络审判刘鑫和连坐她三代,那么让江母在舆论的黑洞里越来越恨,越来越执,最终在法庭上崩溃,也是你们的初心吗?
而对于我们普通公民的责任,我想说的太多,敢说的太少。舆论的监督是道德审判的利器,但是基于事实就是好刀,基于谣言和情绪就是毒刺。现在如果我们去江母的微博,徐静波的微博,王志安的微博,特别调查员的微博,陈岚的微博……等等等等,评论里很多很多都是充满生殖器这类词语的低级谩骂,场面令人震惊。我们不能就案情谈案情吗?不能基于事实谴责当事人吗?还是我们根本不愿意了解案情,不愿意思考,甘愿被媒体引导,甘愿随着人群一起骂。
别忘了,当时,希特勒统治下的纳粹,每个士兵也都认为自己是正义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