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家看过汤唯和吴秀波主演的《不二情书——北京遇上西雅图》,应该会对这本书有印象,《查令十字街84号》,是这本书让他们阴差阳错的认识,并开始了一段横跨美国和澳门的一段奇缘,在电影里,两人最后幸运的走到了一起。但是有人说电影都是骗人的,确实啊,在现实中这样罗曼蒂克的爱情发生的概率实在太低。
就拿这本书来举例,这是一本真实的书信集,发生在上世纪5.60年代,讲的是一位美国有点落魄的女作家海莲和英国一家旧书店的经理弗兰克之间买书卖书的故事,两人隔着大西洋,整整通信了20年,在英国物资困难时期,经济况也不好的海莲会慷慨的寄各类食物罐头、鸡蛋、火腿过去改善他们伙食,从普通的买卖关系发展出深厚的情谊,但是如果要问两人之间有爱情吗?我认为是没有的,因为整本书信中并没有任何带有感情色彩的字眼,甚至直到弗兰克去世,两人都没有见上一面。
可是就是这本没有海枯石烂的爱情,也没有什么波澜壮阔的故事,也不见得有多少深刻思想的书,却被奉为爱书人的圣经,被演成话剧,被拍成电影,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
那么,打动人心的一定是人们真正在乎的又很难得的东西,我以为,这本书吸引我的地方有三个:一个是有趣的人,一个是通信的方式,一个是时间。
首先是有趣的人。男女主人公,两个人的性格可以说是两个极端,一个嘛是典型的英国绅士,内敛含蓄,他的信就很正式很商业。一个嘛是典型美国大妞,字里行间透露着大大咧咧的真性情,这样的组合注定是弗兰克是被欺负的一方,比如在弗兰克称她为夫人时,海莲会嘟囔说希望夫人在英国不是老鸨的意思,比如弗兰克找了一本不怎么样的一个版本的书后,她会直言不讳回信时说,希望它到达时不会看到你慵懒而死了,俏皮毒舌,而弗兰克却从不回应,只是埋头帮她找书,顶多告诉海莲自己生活中的大事,比如买了一辆车。这让我想到我们都说要去做一个有趣的人,在海莲身上得到的启示是有趣的前提得是真性情,因为顺从天性,才会口吐莲花妙笔生花,他们会说一些特别善良的人不敢当面说的话,且让听的人不会生气。
其次是打动我的地方是他们采取通信这种沟通的方式,在我们这个越来讲究效率与速度的21世纪,还记得罗胖在他的跨年演讲上说未来的生意越来越大的价值之一就是帮用户节省时间。电话、微信、邮件已经普及的今天,写信这种耗费时间与精力的事情,早已被时代淘汰,一直觉得幸运的是,作为80后,还曾感受过90后、00后不会感受到的写信的那段记忆,记得大学时喜欢和我的高中同学特别愿意写信,我在南方,她在北方,聊的也都不是些大事,那些生活琐事,比如街上遇到的乞丐了,比如班上谁和谁恋爱了,可是就是特别愿意写,一股脑儿啥都写进信里,常常一写就是好几张,然后再郑重的折好,放进信封、填上地址、贴上邮票、再郑重的投进邮筒,接下来就静待时间过去,静待收到回信,有时候会忘记了这事,但收到回信的那一种欣喜和兴奋的感觉记忆犹新。现在我和我的朋友工作也是两地,我在这里,她在上海,已经不再写信,但可能就是这种经历让我们感情非常好,一直像亲姐妹一样。我想这就是写信带给人交心的感觉吧。
最后打动我的地方就是时间了,在时间面前,葡萄可以酿成美酒,美女可以变成老太婆,任何东西前面加上时间,总会生出别样的感觉。海莲和弗兰克认识20年来,从1949到1969年,变化的是英国经济从商品管制到慢慢复苏,弗兰克的小女儿长成要考虑前程的大姑娘,不变的是,海莲依旧是那个没什么钱的不出名作家,弗兰克依旧是那个兢兢业业打工的书店经理,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俩对古书的真正欣赏和爱惜,都没有变过,他们俩对彼此的忠诚也都没有变过,海莲总是耐心等待弗兰克帮她找书,而从不动过念头去其他书店寻书。弗兰克总惦记帮海莲寻找一本完美的诗集。不是伯牙和子期那样的高山流水才叫知己,他们这样20年来基于信任和欣赏建立的忠诚关系,就是知己了,这在弗兰克夫人在写给海莲的信中可以看出,她说他们俩才是有共通点的人。在时间长河里,有一位知己,且是对方生活里重要的人,即使从没有见面,没有爱情发生,又有什么关系,照样迷人。
最后感谢我的师傅二师兄送我这本书,很巧,他现在正在英国,就是这本书发生地之一,也很感谢这次演讲,让我有机会去思考生命当中能带给我们美好的东西,比如做一个有趣的人,比如有一个懂你的知己,比如保有对时间的温情和敬畏。
最后,想送大家一句话,如果有想见的人,就去见吧,不要等你有钱,等你有时间,就趁现在,趁阳光正好,趁春光明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