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我们学习了《威尼斯的小艇》。这一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能说出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并体会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因为两个意外的课堂生成,这一节的教学没有按照预设的课堂流程进行,但却有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课堂一开始,我通过多媒体出示资料:威尼斯位于意大利东北部,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威尼斯有401座姿态各异的桥梁横跨在177条水道上,连接着118个小岛。威尼斯水道是城市的马路,市内没有汽车和自行车,也没有交通指挥灯,小艇是市内唯一的交通工具。
刚抽同学读完资料,有同学就提出了质疑:“老师,水道这么多,船也那么多,也没有交通信号灯,这样不会发生船祸吗?”“会吗?”我反问道。同学们都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并找出了书中的第四自然段来说明船夫的驾驶技术很高,是不会发生船祸的。通过学生的这一处质疑,学生通过对比,似乎对“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有了更深的体会。
课堂一开始便随着学生的质疑进入了主题,于是我借机引导:“其实除了船夫驾驶技术高超,我们的小艇也很有特点,它也方便了船夫在拥挤的河道内自由行驶。”
我给同学们展示了几幅威尼斯小艇的图片,让同学们来观察小艇的样子和特点,同学们看到图片似乎很感兴趣,于是七嘴八舌地讨论了起来。同学们的观察基本与书中所描述的内容相符,当这个环节快结束时,突然有位同学说:“威尼斯的小艇两头翘,像香蕉。”同学们听到这个回答都大笑了起来,我用疑惑的语气问:“你们为什么笑,形状不像吗?“有同学说:“老师,不是不像,就是觉得这样形容别扭。”“那应该怎么说?”我问。“我觉得书中的比喻就挺好,说像挂在天边的新月?”
这个时候,课堂的生成已经完全在设计之外,我就顺势引导:“同学们,仔细品品,说说为什么书中的比喻好?”
在大家讨论之后,我抽了几组同学来交流,有同学说,虽然香蕉和新月都与小艇的形状很像,但感觉把小艇比喻成天边的新月,这样写很美;也有同学说,这样写感觉像一首诗,甚至有同学联想到了刚刚学过的《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听同学们说到这些,我心里暗自窃喜,决定接着这个问题深挖下去。
本单元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能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而在学习《山居秋暝》这首古诗时,曾带领学生学习了静态和动态描写,“明月松间照”是静态描写,“清泉石上流”是动态描写。有了这个学习对接,有了同学们刚才交流的那些感受,在我的进一步引导下,同学们通过朗读,很快便从“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读出了静的感觉;从“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读出了动的感觉。于是,我又抛出问题:“这样一静一动的描写好在哪里?”学生通过小艇形如新月、动如水蛇的特点,便理解了为什么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的交通工具。这样的学习过程是自然生成的,既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也容易被理解,体会景物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一目标便达成了。
在这个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读第5、6自然段,体会还有哪些地方体会到了动态美或静态美。这里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比较明显,学生很快便找出来了,之后通过借助图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在读中明白了:在威尼斯,艇动了,整座城就热闹了,艇停了,整座城就寂静了。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人们的活动都离不开小艇,所以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