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除夕,老家有个传统,除夕晚上要到已逝祖辈坟前烧纸拜祭,嘴中默念祈福平安的话,期望祖辈能给全家带来幸福和平安。小的时候,一直在想,这样的拜祭和祈福真的有用吗,这种仪式性的拜祭意义何在。
1
或许人只有到了一定的阶段才能感悟仪式的意义。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拜祭和祈福,不见得就能保佑幸福,而是在告诫自己,珍惜生命,努力活得更好。
礼仪之大,故称夏;章服之美,谓之华。中华民族号称礼仪之邦,古人见面作揖以显尊重。但是倘若像一个小品中演的那样:两个人见面打招呼,拱手弯腰作揖,你弯腰比我低,我要比你更低,你再低,我更低……,最后,两个直接都跪在地上了,这就是繁文缛节了。
繁文缛节是过分繁琐的仪式或礼节,也比喻其他繁琐多余的事项。繁文缛节自然要不得,但却不能有失偏颇式的、太过随意性的丢掉礼。
在我们老家,很多礼节或者习俗都已经随着城镇化、市民化被丢掉了。各种拜神明、跳花鼓,甚至是大年初一给长辈磕头都没有了,不再是我小时候期盼的热热闹闹的年。当我们把吃吃喝喝、买买买、旅游度假当成节日的全部时,不自觉忽略了节日的仪式功能,年味也就淡了。
2
必要的节日仪式,不是形式主义,更不是繁文缛节。
它是一种传承。无问西东中,沈光耀背诵的家训(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负甲为兵,咋兵为吏,身为名灭者如牛毛,角立杰出者如芝草),分别摘自《朱子家训》和《颜氏家训》,看似与时代脱节,实则是一种家庭价值观的传承,教育后代子孙为人处事的道理。
它是一种迭代。我现在才意识到,大年三十家庭团聚前对祖先的拜祭,其实是在传递一个观念:我们是一家人,我们有共同的祖辈,不管我们现在活得怎样,都不能忘根。而且我们会按照长幼的顺序拜祭祖先,这无意中是一种血脉的传承,是在传递中华民族长幼有序的优良传统。
它是一种情感交流。春节期间的走亲访友是必不可少的,免不了一些让人尴尬的问工作、待遇、升迁、婚姻等,这是一种情感交流,只是每个人有自己的表达方式罢了,所以一定要彬彬有礼、落落大方。同时,也免不了一些礼尚往来,切不可被送礼之风侵蚀,被铜臭味玷污,礼不在多,有情自重。
当前,在深入改进“四风”过程中,我们是要下决心彻底与形式主义、假大空虚、繁文缛节那一套决裂,但在礼仪和文化传承中,不凡保留些许的繁文缛节,不要太较真,也不要太随意,不以功利性和实用性去评判,发乎情,合乎礼,遵礼重道,生活才有滋味。
在中国人心中,最有仪式感的恐怕就是过年了吧,不管你能不能在家陪父母,不管你今年收入怎样,好好过年,不要过得太潦草。
3
新春佳节来临之际,泽南在这里给大家拜年了!感谢你们一年来的支持和帮助,愿你们在新的一年里旺(万)事如意,旺(万)事顺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