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碾麦场
故乡的土地一马平川,自古以来就是小麦产区之一。虽然土地贫瘠,粮食产量比较低,但是赖以生存在这块土地上的祖祖辈辈,一直以种植小麦为生计,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转型发展为栽植水果经济林。
有小麦必然就有碾麦场。我自小是在生产队的碾麦场玩耍大的。到后来土地下放自家划分到了碾麦场,再到有了联合收割机,那碾麦场才退出了历史舞台。
生产队的碾麦场很大。大门口的土墙壁上,凹镶着一块二尺见方的小黑板。小黑板上写着以防火防盗、防破坏的《安全公约》。在诺大的碾麦场里面,四周的墙根旁,一溜行的竖立着许多麦积子。碾麦子前的麦积子,是从地里拉回来待碾打的麦子;碾麦后的麦积子,则是纯麦秸秆,它是储备在场里的牲口饲草。我七八岁时候,每到的星期天,总是跟一群小伙伴在麦积子后面捉迷藏。偶然遇到了大人,他们就会训斥我们几句,把我们赶出麦秸积子场地。大人们一是怕我们玩火引起火灾,烧了麦草;二是担心我们爬上积子掉下来造成事故。到了夏收的碾麦天,我们就在麦秸子之间钻来窜去。这时候就会看到社员头顶烈日,汗流浃背,皮肤晒得乌黑,一天三晌连续出工,在碾麦场辛勤劳动的情景。小麦进场后的第一道工序,是碾头遍麦子。社员们一大早就用叉子把麦子摊满了碾麦场。麦子晒到上午后再翻过来继续晒。当日头正中午时,麦秆子被晒得用叉子一挑,就噼噼啪啪的响。这说明麦子晒到位了。他们就把用叉子将厚厚的麦子,匀平之后开始碾场了。照护碾场的人一般都是老头。因为上了年纪的人是生产队的半劳力,平时干力气活不行。但是也想挣点公分。照护碾场的活不重,能够熬住太阳晒就行。老头们头戴草帽,一手持着鞭子,一手拉着牵牛绳,口中吆喝着拉着碌碡的牛或者是马,在暴晒的太阳下,无休无止地转着圈子。麦子碾上一两个小时候,那些躲在麦秸积后面的阴凉处,一边乘凉纳鞋底,一边等候翻场的妇女们,便懒洋洋的走出来把麦子翻上一边,然后继续碾。再碾上一大会后,队长把手插进麦秆里摸摸,或是抽出一把麦秸秆在手中搓搓,认定碾的可以了后,大家就开始起场了。起场完毕把碾下来的,麦衣和麦粒推到了一堆,开始趁风扬麦子了。如果没有风的话就只能静候风来。有时候竟等到了半夜才会有风。人们就只好打着马灯来扬麦子。我们生产队每年有六百多亩麦子,每年小麦的碾打时间不低于二十多天。所有的头遍麦子碾完之后再碾第二遍。碾完第二遍后社员们才正儿八经,郑重其事的积好麦积子封好顶。积麦草积子务必要积好,因为麦草是生产队所有的牲口一年内的饲草,不把它积好有可能在冬天被大风吹倒了。麦子场碾完麦子后,它下一步承担的就是晒麦子。直到麦子晒干入库和缴了公粮之后,碾麦场当年的使命才算完成了。对于闲置下来的碾麦场,有的生产队还把它开垦出一部分,种上了黄萝卜,到了冬季分给社员们。
土地下放时,生产队给各家各户划分了很小的碾麦场。人口少的户分的场地少,他们就自由结合三四家合伙使用一个碾麦场,麦子收割回来后,排队碾麦子。但是,有时候因为排队先后还闹矛盾呢!那时候,麦收期间的雨水比较多。在碾场的日子里经常会遇到暴雨的猛袭击。有时麦子摊开正在晒场,天就变了,就得赶紧往一块收拢,稍慢一点说不定麦子就会被淋湿。头一天没有碾成麦子的户,第二天想继续碾,但是不一定排在后面的另一户未必就同意。土地刚下放的时候,人们还是畜力碾麦子,速度很慢。由于一天碾不了多少,遇到连阴雨天,麦积子顶部和靠地面的麦子就会发芽了。后来有了小四轮拖拉机带着碌碡碾麦子,还有脱粒机进了碾麦场,碾麦的效率就明显提高了。人们的夏收极大的缩短了时间。再后来联合收割机进入麦田,乡亲们结束了一把镰刀收麦子的原始收割方式。收获的麦子直接拉回了家里。从那个时候开始,碾麦场的功能就仅仅只剩下晒麦子了。
九十年代后期,随着苹果价值的提高,人们种植小麦和秋粮的面积越来越少。碾麦场的作用逐渐化小。再后来,一些残留的秋收期间堆放秋作物的碾麦场,有的被耕种,有的年复一年的长满了荒草,一片凄凉。还有的被划成了宅基地盖起了房子,连模样也看不见了。
哪远去的碾麦场,九零后的年轻人谁还见过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