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说的“其祸已成不能救止,其罪难宥不能全”。告诉我们与其善于处理危机,不如做事严谨,防患于未然。
今天继续学习。
193.处世以忠厚,传家得勤俭
处世以忠厚人为法,传家得勤俭意便佳。
《孟子》有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一个以诚信为本、以忠厚为行为准则的人,必然宽待他人,不欺骗人,也不做损人利己之事,并且常怀向善之心,这样的人必然会得到别人的敬重与爱戴。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说:“天下之事,常成于勤俭而败于奢靡”。勤俭是治家之本。奢靡之风一旦形成,再大的家业也会被败光,所以要想让家族保持兴盛不衰,应当在家族中树立勤俭的优良作风,像传家宝一样世代传承下去。
194.紫阳穷尽事物之理,阳明教人反观本心
紫阳补《大学.格致》之章,恐人误入虚无,而必使之即物穷理,所以维正教①也;阳明②取孟子良知之说,恐人徒事记诵,而必使之反己省心,所以救末流②也。
①维正教:维护正统的学说。
②阳明:王守仁(1472一1528),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心学的集大成者。
③末流:本指河水下游,后指已经衰落并失去原有的精神实质的艺术、文艺等流派。
学习一门学问时要善于抓住他的本质。汲取他的精华之处,不能只学到表面的皮毛,就生搬硬套或断章取义。宋代理学家朱熹注《大学》时,特别对讲格物致知的一章做了补充说明,怕的是学习的人误解而走入虚无之道,所以,他教导人们多穷尽事物之理,是为了维护儒家学派的正统学说。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主张以心为本体,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主张“格物致知,自求于心”,他教导学生要学会反观自己的本心,对学问和理论不可以死记硬背、不知变通,王阳明的思想之所以对后世影响深远,受到世人推崇。与他启发人们,汲取学问的精华,发挥学术和理论的积极作用是密不可分的。
今天“紫阳穷尽事务之理,阳明教人反观本心”,我并没有看过这方面的书,我就是抄着书上的,关于王阳明这个人我是在有声书中听到过,也没有读过他的著作,有空肯定会找来读一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