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章节说到王维因“舞狮子案”被贬到了离京二千里的济州。临走前,他颇有些哀怨地写了首
《初出济州别城中故人》:
微官易得罪,谪去济川阴。
执政方持法,明君照此心。
闾阎河润上,井邑海云深。
纵有归来日,各愁年鬓侵。
闾阎:里巷内外的门,后多借指里巷。河润:指沿河湿润之地,即河流沿岸。
此诗曲笔含蓄,委婉道出了心中的怨愤和归期难测的愁情。王维不敢直接埋怨玄宗,只好含沙射影讽刺一下当朝执宰张说。原因是张说与刘贶之父素有嫌隙,玄宗很有可能听信了张说谗言,因而将刘贶父子一并流放。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王维不幸成了这次突发事件的牺牲品。好在,虽心有余悸,但王维尚未心灰意冷,他还年轻,未来的路还很漫长。正因如此,整首诗表现得怨而不怒,蕴藉至深。
在济州的工作琐碎繁杂,幸手下两人均佩服王维的才华人品,乐意替他分担,才使他有了些余暇外出探幽访胜,以排遣郁闷的心绪。
时间越久,积压的乡愁越盛,尤其当泛舟渡河时,王维便会不由自主凝望家乡的方向,梦想着那潋滟的波光能将他载到出生的地方。
渡河到清河作
泛舟大河里,积水穷天涯。
天波忽开拆,郡邑千万家。
行复见城市,宛然有桑麻。
回瞻旧乡国,淼漫连云霞。
一旦家乡的人来了,王维更有满腹话语要诉说,可又恐触及忧伤,临了,只是旁顾左右而它似的,借助怀乡意象的一棵树,来纾解乡愁之苦。
杂诗三首·其二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不仅思念家乡的亲人,王维忘不了长安的那些旧友。还好,祖咏进士及第授官后赴任的路上专门绕道来看他了。
有朋自远方来,王维高兴坏了。他大步趋前,替祖咏掸了掸衣裳的风尘,然后紧紧抓住对方的手,大声道:
门前洛阳客,下马拂征衣。
不枉故人驾,平生多掩扉。
行人返深巷,积雪带馀晖。
早岁同袍者,高车何处归。
说起来,祖咏也是个才情出众个性卓然之人,他当年参加科考的那首应试诗,还有一段趣闻。
那一年的文题是“终南望余雪”,要求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
祖咏本是一名山水田园诗的好手,尤其擅长状物绘景,他稍一思索,提笔写道: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祖咏写罢搁笔等待交卷,主考官认为四句不符规定,善意提醒他再补上几句,祖咏固执己见,觉得再写纯熟画蛇添足,挥笔留下“意尽”两字后,飘然而去。
才子很任性,结果很严重,他再一次落榜了。不过,祖咏的这一首咏雪诗,精炼含蓄,意境高妙,得到了后世一致公认,竟成为唯一入选《唐诗三百首》的应试诗作。这,几乎也是我能记得的祖咏的唯一一首诗歌。
人生总是聚少离多,人在仕途身不由己。祖咏盘桓了几日作别而去,王维不舍,一路送到了齐州,将一腔离愁别绪,寄寓在《齐州送祖三》的诗情中:
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悲。
为报故人憔悴尽,如今不似洛阳时。
因为是一介微末小官,济州的工作乏善可陈,王维毫无政绩可言。即使唐玄宗封禅泰山路过对济州的接待工作非常满意,哪怕王维与新任刺史在抗洪救灾方面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但功劳都算在了别人的头上。
待续
网友评论